4518

资讯中心

再谈创新型人才培养:谁来解答“钱学森之问”?

2015-12-11 来源:弘成教育
  10年前,中国科学巨匠、“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竟没有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如今,钱老仙逝6年有余,但他的问题依然萦绕在教育者的头脑中:“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有报告统计,截止到2014年,中国科技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8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2位。而自1981年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30多年间共培养博士研究生49万人,硕士研究生426万人。由此看出,中国似乎不缺少人才,但我们真正缺少的是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而这正是国家目前所呼唤的“创新型人才”。千百年来,我们继承了敬老尊贤的美德,也习惯了对上级、对师长的谦恭,更不愿冒着得罪人的风险去推翻和创新。“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人才的。”钱老的话很说明问题。 那么在今天,这依然是一个无解的话题吗?
 
  值得庆幸的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冲击了人们对很多事物旧有的观念。极大的信息量让人们的视野前所未有的扩大,各种思想和观点的汇聚也让标新立异成为网络生活独特的现象,在教学领域尤为明显。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随时随地可以学习、表现形式丰富、重视互动和实践的教学特征让人们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倍加青睐。但真正让我们看到希望的,是过去人们不愿、甚至不敢反驳权威,对于知识全盘接受的态度有了变化。
 
  国家级公服体系——弘成学习中心一位负责人认为,和传统教学不同,网络教学的老师和课程更多是以知识+疑问、鼓励学生思考甚至推翻观点的模式来传授知识;学生可以在富于实践的模拟环节中验证自己的理论,更在学习平台中的论坛讨论中发散思维,提出新问题、新观点。“在网络学历教育中,我们的培养对象不是硕士、博士,他们仅仅是希望利用知识和技能改变前途的普通人。但正是学习模式的不同,让他们不再畏手畏脚、敢想敢做,并倾心于知识吸收——拓展——再吸收的过程。可以说,这样的学习者都是具备创新能力的,而这种学习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该负责人谈道。
 
  钱学森曾说,目前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这是中国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但至少在网络教育的领域,让我们看到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思路。或许当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推广于现代教学,“钱学森之问”才能够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
关于谨防以“退费”名义实施诈骗的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