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18

资讯中心

大数据将助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2018-03-30 来源:弘成教育
  怎样才算是一所出色的大学?是看院校规模、科研成果,还是历史底蕴?这在过去可能都是优秀大学的标准。而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给了优秀大学全新的定位:“人才培养能力就是学校的生产力。学校办的好不好,主要看能否为未来提供人才支撑,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达到这样的标准并非易事。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曾说,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趋同,人才质量规格不清晰,缺乏个性和特色的现象严重;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也认为,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缺乏明确、有效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对此,陈部长在两会上谈道:“信息化的时代、全球化的时代、新的科技革命的时代,这一段时间人工智能异军突起,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这都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革、进行创新。”显然,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人才培养能力,是教育部门给高校指出的道路。
 
  高校该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美国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来提高教与学:问题简述》报告指出,大数据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示每个学生的形象,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教学场景中进行评估,针对其学习状态进行教学改进,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如果在高校的课堂教学、考试、“双创”活动中启用信息化平台,采集他们的学习行为、学习成绩数据,就可通过大数据技术准确测算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问题所在,以及每个学生面临的困难和需要提高的环节。这在以往传统教学中,几乎不能实现。打造大数据技术加持下的智能高校,或许正是教育部长所描绘的蓝图。
 
  实际上,一些院校已经开始了“自我升级”,他们吸纳教育企业的技术力量,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如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数十所院校,就利用“易阅宝”在线测试系统的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功能,获得学生学习行为、知识短板、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等有价值的数据反馈;根据这些反馈,系统将为教师准确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利用人工智能为他们推荐最优教学方案和改进计划,让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
 
  还有一些高校,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在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上,以此提升自身人才培养能力。2017年,华东理工大学与弘成教育合作,引进该企业开发的“高校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对学校“双创”活动过程、学生参与情况,以及竞赛活动数据进行全面精准监控和采集。通过大数据综合分析,教师可深入了解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外语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职业竞争力,加以个性化的教导;同时借助智能化推荐,为学生进行就业规划,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的职业发展途径。这些实际案例告诉我们,院校完全可以借助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以量化的过程反馈和智能辅助手段,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
 
  不能忽略的是,在这场教育变革中,学生能力的提升,才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试金石。尽管企业能为院校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但只有那些为高等教育服务多年,有技术、更懂教育的企业,才是高校最稳妥的选择;院校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要把网络技术同自身情况紧密结合,进行有院校特色的信息化改革。如果只是生搬硬套,迎合政策,那么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为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带来实质的变化。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
关于谨防以“退费”名义实施诈骗的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