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司动态 网络高等教育 职业人才培养 答疑网 101网校 基础教育 国际教育 关于我们 IR
当前位置:首页 > 备份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 > 正文
新闻搜索

构建“无缝隙”教育网络体系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5-18 09:50:40

  记者再次来到旌阳区东街小学,感受该校实行“无缝隙”教育模式的成效。

  一走进校园,耳畔就传来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不远处的操场上,孩子们有的打篮球、有的跳绳、有的做体操……令人感受到井然有序的教学氛围。东街小学副校长石建刚热情地向记者介绍情况:以前孩子们过完暑假、国庆大假返校后,仍然很难把心收回到学习上来,学校要花很大的工夫才能使教学秩序正常化。自从实行“无缝隙”教育模式,与学生家庭以及陕西馆社区协调配合,学生们在假期学校教育的空挡有了社区和家庭的共同监管,切实改变了以往自由散漫的状态,能够将学习与玩耍结合起来,就不用担心返校后的种种问题了。

  石建刚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与家庭配合,近日,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家长就“新课程呼唤新家长”这一话题展开了大讨论,许多家长纷纷写出了心得体会。记者在浏览这些心得体会时发现,许多家长都深刻反省自己对孩子的关心不够,要在培养孩子综合素质上多下工夫。一些家长还对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石建刚说,这种学校与家庭互动的新形式是东街小学在探索“无缝隙”教育模式中的又一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东街小学还将继续深入探索研究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无缝隙”教育更趋完善合理。

  记者又前往陕西馆社区走访。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社区居民学校正在给孩子们上“小公民道德建设”课,记者看见20余名学生正围坐在居委会主任罗大才身边认真听讲。罗大才告诉记者,社区从未间断对孩子们的教育,每逢周末,都会有几十名孩子自觉来到社区居民学校学习、劳动以及做游戏。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30余名孩子报名参加了社区居民学校。通过这种经常性的教育,现在,社区里的孩子文明意识不断增强,许多孩子都积极主动地维护社区环境、为社区里的五保户老人做家务,形成了人人争当“文明青少年”、“文明小公民”的良好氛围。前不久,陕西馆社区刚刚又表彰了34名2004年度“文明青少年”和“文明小公民”。

不断创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绵竹乡镇学校“警校共育”普及率100%

  在本报“热点聚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6)”报道中,我们就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进行了探讨,其中特别报道了绵竹市兴隆镇学校狠抓法制教育,将地方警力延伸到学校,实行“警校共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做法。近日,记者从绵竹市关工委获悉,兴隆镇学校的成功经验在绵竹市广泛推广,目前,该市所有乡镇学校全部实行了“警校共育”模式。

  从“民警驻校”到“警校共育”,从单纯的“为法而法”到较成熟的“德法并举”,是绵竹市青少年“警校共育”管理模式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绵竹市乡两级分别成立了青少年“警校共育”领导小组,负责青少年“警校共育”管理体制的运作。

  该市紧紧抓住学校这一主阵地,把法制、纪律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工作计划,每所学校都聘请了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律辅导员。在实施“警校共育”管理模式过程中,开展了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珍爱生命,运离毒品”、“争当遵纪守法小公民”和“法在我心中”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实践,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

  针对近年来因贫、病、残及家庭离异导致面临失学的中小学生日益增多,严重影响“普九”成果的巩固和“双高普九”推进的现状,该市警校有力配合,狠抓“控辍保学”工作,不断加大对《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耐心说服失学学生返校就读;严肃教育和处理非法使用童工的业主,还学生进校学习的权利。

  由“警校共育”办公室牵头,该市在社区广泛设立青少年维权岗,聘请了一批关工组织的老同志担任维权岗的义务监督员。通过广泛宣传,充分调动社区群众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确保学校和家庭对学生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该市实行警校联合送法到村组、社区、院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得到延伸。针对个别家长教育子女方式简单粗暴、自身行为不良、家庭生活不健康等问题,合力开办家长学校。针对个别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采用心理辅导、个别交流、谈心、定期家访等办法,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针对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占相当比例,工作经验不足等现实,帮助指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传授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方法,共同提升法纪教育效果。

  针对校园周边环境比较复杂状况,各校“警校共育”办公室纷纷与周边有关单位、住户、经营户签订了《共同维护校园周边环境责任书》,同时,组织力量开展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驻校民警坚持经常性的巡查校园周边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坚持每月一次对学校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内所有的设施安全和消防安全逐一排查,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为青少年营造了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该市将济困助学作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青少年“警校共育”管理模式强大功效,实行“德法并举”的双轨育人机制。驻校民警主动捐款设立“助学金”,每年在中小学生中各选一名品学兼优的特困生作为帮扶对象;“警校共育”办和学校积极组织师生为贫困生捐款捐物,帮贫困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或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 

  今年,绵竹市取得了学生违法犯罪率为零,学生辍学率大幅度下降的喜人成绩,实现了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良好局面。

德育工作遍地开花

  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对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栏目对这一话题的探讨落脚在了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上。

传统文化为德育工作注入活力

  绵竹市紫岩小学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德育教学,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积淀人文素养、培养优良品德。这是记者在回访中发现的一大亮点。走进紫岩小学,你会看见全校师生一起诵读古诗文的壮观场面,会惊讶于二年级学生能将1800字左右的《大学》背得那样流畅。

  该校制定并启动了“经典文化诵读与学生人文品行培养”实施方案,通过开发经典文化校本课程,全面落实了一到六年级涵盖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中华经典文化诵读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该校确立了每天、每周、每月诵读内容,开展了诵读擂台赛、吟唱表演以及家校共读等多种活动,并建立了个人与班级档案,采取学月、学期、学年评价机制,整个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诵读经典文章的帮助下,该校学生不仅大大增加了词汇量、提高了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逐步养成了体谅别人、爱护环境、自我规范、自我反省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配合创建学习型城市,绵竹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全面启动了“诵经典文化、育纯朴民风、促经济发展”工程,把紫岩小学的经验在全市推广。

出处:四川新闻网-德阳日报讯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