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市场化办学让高等教育走进误区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5-18 09:58:35
日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徐敦楷教授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目前已经走到一个关键时期,成绩显著,但如果不尽快解决好 “大众化办学”、“市场化办学”以及“科学评估”等方面的问题,高等教育将走入一个很大的误区,并严重影响其自身的健康发展。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不是都要一个模式。”徐敦楷对记者说:“从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来看,要讨论的问题很多。尤其是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按照一位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说法,15%之内是精英教育,15%至50%是大众化教育,50%以上是普及教育。而按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字,我国适龄人口的高校入学率是19%。不过,这个比例各个地方差距很大,北京估计在60%至70%间,边远地区则比较少。 徐敦楷说:“业内有人以19%这个入学率,便断定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但在这19%中,有一半左右是专科生,大约9%是本科,而在这9%中,一类院校为3%,北大、清华等名牌学校则在1%以内,依然是精英教育。所以,泛泛谈大众化是不完全准确的。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是多种教育模式并存,甚至有的还是普及性教育,如电大。每个学校在教育定位方面都应有所区别,避免‘千校一面’。” 徐敦楷说:“从高校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规模越来越大。最大的本科院校有八、九万人,世界上的名牌学校都没有达到这个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一定要超过本科生这也是错误的,没有优秀的本科生,哪来优秀的研究生?本科生是打基础的阶段,本科做不好,搞研究生教育弄不出什么明堂。美国著名大学,比如哈佛、麻省,这些名校本科生是非常优秀的。”
据介绍,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办专门学院,这在当时计划体制缺少专门人才的背景下是必要的,每个部门有自己的学院,投入教育这块投本领域,像财经院校、交通院校、金融院校等。如今,由部门办学已转为部门基本不办学,教育部掌管高校72所,其他部委所属高校还剩下30多所。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每个学校都向热门专业渗透,一窝蜂求全,和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完全背道而驰。
徐敦楷指出,这种完全市场化的做法是不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首先造成的后果就是教学质量问题,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的品牌专业。可现在,有的学校几个本科毕业生就可以成立一个系,这无疑会害了学生一辈子;其次是总量供求问题,即不仅总量超过了,而且合格人才也不多。最高峰时全国大学生中有七分之一的人学财经,可从市场不需要这么多。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国内最知名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供求关系是1:15,而有些农学院、医学院等也办会计专业,学生很难分出去;第三,整个社会人才结构产生供求不平衡,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的长项专业,不突出品牌、盲目扩张的做法不可取。从长远看,把精力投入到不擅长的地方,自己擅长的也会减弱。 徐敦楷还指出了目前教育部各高校的评估出现的问题。他说:“教育部对各高校每5年进行一次办学条件评估,这非常必要,但走得比较急。”他分析说,最近四、五年本科生教育发展太猛,学生数量增长太快,但师资力量却没有跟上,成熟的教师都要经过多年磨练。而教育部规定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比例是1:14至1:18之间。很多学校明显达不到这个标准,只好在短时间内大量引进教师,这不符合教育规律。 有些评估标准不太科学,过于刻板。徐敦楷以学校藏书为例说:“就在纸质图书不是我们阅读唯一途径的今天,电子图书却不列入标准。教育部规定文科院校生均100本书,许多学校为达目标只有滥买书,这种应付检查的做法在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看来是很矛盾的。现在很多学生用电子书,这本来是个好事情,但在评估标准下却成不了好事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强调,评估总是好的,但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徐敦楷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如果不尽快解决好 高等教育中的“大众化办学”、“市场化办学”以及“科学化评估”等方面的问题,高等教育必将走入一个很大的误区,并严重影响其自身的健康发展。
徐敦楷:教授,男,1951年生,湖北武汉人,学校党委书记。1982年1月毕业于原湖北财经学院政治专业。研究方向是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和政治经济学,同时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的著述有《突围与再造--国企改革的纵深战略》(合著,第一作者)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态势、成因与对策研究》、《可资借鉴的日本国有企业民营化》、《新经济与高等教育创新》、《非义务教育必须产业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高等教育》、《坚持三个结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跃马扬鞭破浪远航--建设国内一流人文社科类高等学府》、《明确办学的内外条件,在新形势下求得新发展》、《中国共产党是走向成熟的执政党》、《高等学校发展规划的战略思考》、《东方商人智典》(第二主编)、《中国企业大辞典(湖北卷)》(合作)等30余部(篇)。参与《中日经济主体行为方式比较研究》、《高校德育新体制及运行机制研究》等国内外课题研究。1986年、1998年、1999年分别获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政工人员"、国务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等荣誉称号。
摘自:人民网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