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电台渐成上海大学生新宠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5-18 11:01:04
一年多前,上海一些高校的大学生们还在抱怨学校的广播总“播得不是时候”,同学们午休或学习时,经常受到聒噪的大喇叭“骚扰”。
但最近,复旦、交大、上师大等高校的学生却喜欢上了另一种广播———网络电台。无须在收音机上扭扭拧拧,在浏览器里键入一个地址,亲切的话语伴着悦耳的旋律便进入耳际,再配上麦克风,任何听众就可以摇身一变做主持。此外,借助宽带的日益普及,网络电台在公众网上也正方兴未艾……
NJ:e时代新职业
陈璐,现实生活中只是杨浦高级中学的一个普通小女生,但在网络上却是个小有名气的NJ了。不过有必要先解释一下NJ这个职业,我们都管传统电台的主持人叫DJ,那NJ(NetJockey)就是网络时代在线主持的代名词。陈璐是“极影网络电台”(radio.ktxp.com)的当家NJ之一,不妨来听听她的自我介绍吧———
我是今年2月偶然在网上搜索动漫论坛的时候,邂逅极影bbs的。那时极影在网友中应征NJ,没有什么特别条件,每个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参与竞争。当一名NJ,拥有论坛“钱币”的“生杀予夺”大权,可以用来下载动漫,也可以给网友们分享,很有吸引力。另外我对自己的声音还是相当有自信的,便毫不犹豫地戴上了NJ的帽子。我主持音乐节目,从策划到主持都是自己一个人来,觉得这很能锻炼人的。而且,由于网络电台的优势就在于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非常强,所以我们的节目基本都是现场直播,这对于临场的应变要求相当高。
刚开始,能顺利地完成一次两小时的节目就已经很不错了,每做完一期节目就觉得好累,不过心里满满的,期间和听友们互动交流的过程特别值得回味。台里每个NJ做节目的频率差不多是一个月两次,还常会组织制作一些音乐剧之类的特别节目,随着自身主持能力的提高,节目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听众的反响也越来越热烈。虽然也没想过以后一定要当什么主持人,但是这份经历还是蛮宝贵的,而且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我想有时间的话,我还是会一直做下去的。
其实网上以网络电台为载体,组成的社团特别多。大部分参与者是十几岁的中学生,他们年轻,很有朝气和想象力,电台的包装设计、节目起名、内容策划都是学生们自己完成的。据说,网上的动漫类BBS当中,聚集的“电友”则更多,极影电台就是其中之一。可喜的是,极影电台马上就要一周年了,最近陈璐正和其它NJ忙着准备“喃喃风语一年间”的特别节目。
交大CNM:校园时尚媒体
一登陆到交大大学生传媒中心的网站(cnm.sjtu.info),“青年电视”、“CNM在线电台”等频道滚动播放的节目就赫然在目,作为交大学生传媒中心最老的频道,CNM从2002年建立开始到现在,传媒中心已近两年历史,最近中心的成员们正在为CNM两周岁生日紧张准备着。
“CNM”这名字的由来颇有戏剧性:刚成立时,媒体学院一位老师建议,要做把电台做成交大的CNN(美国有线新闻网),因此把CNN最后一个字母换成了M,全称就变成CenterofStudents’NetworkMedia(大学生网络传媒中心)。
记者在交大闵行校区找到CNM的节目总监田翔时,他正在直播室里准备当晚的节目,另有两位NJ在做播音练习。这间透明的直播室让记者眼睛一亮,巨大的落地玻璃将100平米的房间分成广播直播室、电视演播区、制作办公区三个部分,直播室里的设备也颇为专业:调音台、专业级的话筒、话筒架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交大学生自己开发的导播对话系统,很有“专业精神”。
“从去年四月CNM刚开播起,学校和媒体学院就陆续给了我们十几万的资金,为我们购置设备,供同学们学习实践,”还在读大四的小田笑着说道,“每天都有2小时的自办直播节目,每个节目都要做充足的准备,每个节目的稿子都要经过审查留档,所以每次整理稿子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室里就一团乱。”
说起创办两年来取得的成绩,两次成功的互动节目最让小田骄傲。首先是去年SARS期间,学校里很多活动取消。刚开播不久的CNM电台正好利用这个契机,做了一档名为《非典型时期的典型声音》的互动直播节目,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另一个奇迹是在今年交大饮水思源BBS八周年纪念日上创造的。那日,交大举行了一次大型学生聚会,许多BBS上的热门版主都在那次聚会上一展才艺。CNM不但参与了晚会的策划,还进行了多机位连线视频直播。由于晚会在徐家汇校区举行,而大多数同学都在闵行校区,没有机会去现场观看,因此那天晚上的直播创造了近4000人的收视率奇迹。此后,晚会的录像被放到CNM网站上,又创造了2万次的下载纪录。
短短一年时间里,CNM就发展到每周10小时自办直播节目,涉及校园新闻、文艺等数个门类、十多个栏目。同时,CNM还大胆创新,与交大多个学生社团甚至大众媒体合作,共同制作节目。
最近,小田他们正在忙着打造CNM的另一品牌:Fine青年在线电视。它将借助校园网的优势,大搞视频节目的直播。“网络先天就对多媒体有很好的包容性,而且有交大的万兆校园网支持,我们接下来就要从单纯的音频节目向视频跳跃。”说起未来发展,小田踌躇满志。
复旦VOW:从快乐到责任
提起网络电台,复旦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VOW”———复旦规模最大,也是全国第一家高校网络电台。早在2002年,就活跃在复旦BBS上的Simpler和Floating是最早参与VOW网络电台的人,当初也只是校园网上众多个人小电台中,两个“单打独斗”的“小业主”。现任VOW台长的Floating,真名刘桐桐,复旦文科基地班的大三男生。他告诉记者,当初正是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几个做电台的同学才会走到一起,萌发了建立一个有规模的组织的念头。
“也许你的电脑硬盘里藏着很多歌曲,也许你很有主持表演的才艺,但如果把这些都通过网络电台展示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那一个人的快乐就可以被复制,独乐乐就变成众乐乐,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小刘说。
2002年11月15日,仿效VOA而命名为“VoiceofWe”的VOW网络电台正式成立。“We代表了我们学生自己的声音,凸显了我们参与网络媒体这一新兴事业的主体性。”刘桐桐解释道。两年多过去了,如今VOW这个社团已有40名成员,分工相当明确,设有秘书处、技术部和节目监制,组织管理模式同传统公众电台颇为相似。当然电台里一大半人都是NJ。
在复旦南部学生生活区一栋不起眼的小楼底楼,记者看到了VOW的工作室。这间不足15平方米,从寝室改造过来的工作室,是复旦校方提供的。两张桌子、两台普通的电脑、一个堆满了毛笔和颜料的书架、三把椅子,构成了工作室的全部。小刘指指电脑前的小话筒,说:“这东西是花十几块钱买的,质量不好,凑合着用。很难想像那么简单的条件就能办一个电台是吧?但VOW就是这样搞起来的。”小刘先麻利地按了几下鼠标,检查了当日点歌情况,在确认余下的歌曲节目播放列表后,才开始向记者介绍。
VOW现有“校园流行频道”、“英语频道”等五大板块,24小时播出,每天中午和晚间直播由复旦学生自己制作主持的节目,其它时段则播放各类歌曲和音乐。常态化的播出形式是与其它播播停停的个人电台的最大区别。
小刘说,复旦学生中午都喜欢上VOW听《午间休闲》,为亲友点歌。VOW的点歌系统里,每周都有四五十条点歌申请,主持人要在节目播出前收集整理当天的点播要求。
说起VOW做过的最值得骄傲的节目,小刘兴奋地介绍起了去年非典时期做的《枫林连线直播-SARS专家访谈》。鉴于复旦医学院在徐汇枫林路校区,而VOW电台在杨浦本部校区,VOW首次尝试连线直播。医学院公共卫生教授在枫林校区临时直播室里,对着话筒讲授“防非”知识,音频讯号则通过校园网传送到杨浦。那天下午数百名复旦学子守候在电脑边听了整个访谈。
小刘还一再强调了校园网络电台的优势:“互联网小电台内容往往停留于流行歌曲,而我们一直坚持传承校园文化,做原创文学,选大学生身边的话题。”此外,复旦校园网里播出的所有节目,都是以调频级的音质播出的,效果远好于互联网上一些不堪入耳的中波甚至短波级音质的节目。
刚起步时,VOW每天晚上高峰时段的听众只有十几人,现在已翻了十倍,做特别节目时,点击率更会高涨到千次。小刘说:“以前只是凭兴趣,但现在做大了,更多的是责任感在推动我们。”
来源:新闻晚报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