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教育理念的交流和碰撞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5-18 11:36:16
央视《对话》栏目播出最新节目《斯坦福与北大的对话》,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陈伟鸿
1、约翰·亨尼斯 斯坦福大学校长
2、闵维方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3、王维嘉 美通无线总裁
4、古永锵 搜狐网总裁
5、蒋显彬 新浪网台湾区总经理
6、徐显明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7、方星海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
8、王文良 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对话》节目,我想提到美国的硅谷大家都会非常的熟悉,而且有人会马上和高新技术联系在一块儿。的确我们看到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的革命都是由一家在硅谷诞生和成长的企业来领导的,也有人马上会和创业联系在一起,因为有人说硅谷就是创业者的乐园,无论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惠普的创始人或者是九十年代的杨致远,他们都在硅谷写下了自己的创业故事,其实我觉得提到美国硅谷,我们还应该联想到一所学校,那就是斯坦福大学。有人说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这所大学真的有如此大的神奇力量吗?其实今天我们对话当中就要一起来找寻这样的答案,为大家请到的就是这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约翰·亨尼斯先生,让我们掌声请出他。你好,亨尼斯先生。
亨尼斯:你好。
主持人:中文说得非常棒,给他掌声鼓励一下。我们大家都知道斯坦福大学是鼎鼎有名的,您作为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应该是非常自豪的,因为到处都能够碰到这样热情的掌声,比如说此刻在我们《对话》的现场就是如此。
亨尼斯:正是如您所说,今天我也非常高兴来这儿,我们非常激动,斯坦福大学有机会来中国是非常令人激动的,对于斯坦福的学生来说来中国也是令人兴奋的。
主持人:大家热烈的掌声其实也是亨尼斯先生激动的一个原因,今天我们对话的现场除了热烈的掌声之外,您看一看还有没有其它让您激动的?比如说有没有您认识的朋友在现场?
亨尼斯:我认识的朋友?当然有。我认识许多斯坦福大学的校友,我很高兴见到他们。
主持人:我们刚才举手的有好多人来自斯坦福的,校长有什么印象吗?
3、在斯坦福电气工程系读博士的时候,当时校长正好是我们实验室的主任,他是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而且也是教授办公司最成功的其中之一。
亨尼斯:他是在斯坦福大学在我的实验室。
主持人:我们还要为你请出一位校友,他就是北京大学的党委书记、副校长,也是我们中国非常知名的教育家之一闵维方先生。现在让我们用掌声请出他,您好闵先生,您好。闵先生走出来的时候,我特别留意到您的领带,亨尼斯先生您对这条领带熟悉吗?
亨尼斯:对,对,很熟悉。
主持人:为什么这么熟悉?告诉大家这条领带的来历它的故事。
亨尼斯:这是我们前任的校长设计的一个领带,它有斯坦福大学的校徽,同时还有我们的校训都在上面,它是一个德国的校训,但是把它翻译成中文就是自由之风吹拂。它的意思就是我们鼓励一些公开的质询和调查一些学术方面的质询,鼓励我们的学生来不断地创新。
主持人:闵校长是今天特地精心准备把这条领带带到我们节目现场的,对不对?
闵维方:是的,因为我自己是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
主持人:您是哪一年毕业的?
闵维方:我是1987年从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主持人:亨尼斯先生有没有想到有一位斯坦福的校友,现在成为了北京大学的校长您觉得意外吗?
亨尼斯:并不觉得意外,我们知道他有很好的前程,在斯坦福的时候就觉得他的前程美妙,我们非常高兴有这样好的校友。
主持人:正像我们提到斯坦福总会和硅谷联系在一起,我们如今提到北京大学可能往往会和中关村联系在一起,一个在硅谷写就的传奇,一个是中关村的人们关注焦点,我想今天两位校长的对话一定是我们大家所期待的,我们希望有一个精彩的对话,好,两位请坐。有人很形象地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就是鸡和蛋来比喻斯坦福和硅谷之间的关系,亨尼斯先生您觉得这个比喻恰当吗?
亨尼斯:我想确实是鸡和蛋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它来形容一下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刚开始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大学,很多年以来我们并不是那么有名的在全美国或者全世界都不是那么地有名,然后我们开始有一个非常快速的大学变革的时期,在那个时候惠普的创建者他们还是学生他们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批产品,后来用自己的产品来创建了公司,从那儿之后在大学和硅谷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地具有互动性了,而且各种各样的公司比如说太阳、硅谷、雅虎这样的公司,还有Goolge这样的一些公司,所有这些公司他们都是在斯坦福这样的根基上成长起来的,这样的一种关系呢,对于整个的产业界的发展和大学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而且它使得我们整个以令人兴奋的速度在朝前发展。
主持人:现在在硅谷大约有八千多家的企业,您是一位校长,有没有认真地统计过在这些企业当中,有多少家的企业是由来自斯坦福的老师或者是学生创办的?
亨尼斯:是的,有非常多的。其中我想可能有百分之二十至少是在创建团队当中就跟斯坦福大学有关的大多数的学生还有老师,他们都参与了有的可能是在边缘参与,但也有很多公司是斯坦福的研究生创办的,还有的是在读的一些学生雅虎和Goolge都是由研究生所创建,他们是由在读的学生创建的,他们还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位就开始创办公司了,但是我们当然希望他们总会有一天回到我们这儿再把学位读完。
主持人:他们今天看了我们的《对话》节目就会认真思考一下校长先生的这番讲话了,我很好奇两位校长坐在我面前,一位去创业了一位当年没有创业,闵校长当时在斯坦福是很认真埋头读书的人。
闵维方:对,
主持人:不为这种创业之风所左右?
闵维方:没有,我在斯坦福读书的时候,是每天用二十五个小时的时间读书,当时我只是想尽快地把博士学位读下来,并没有去看到很多实际上和我一起进校的同学,他们在学校里读了一两年书以后就开始进入企业,有的是自己办公司,但是我还是想追求一种学术性的生活,做一个学者是我的愿望,所以没有投入到那个创业潮中去。
主持人:今天我们在现场就有很多创业者,他们当年在斯坦福也是刻苦学习,然后也有了一番创业,我想听一听我们现场这些斯坦福校友,你们的创业经历。
4、觉得在斯坦福两年的时间最大的特点,就是说因为身在硅谷当时有很多创业者,包括风险投资家,都基本上每天都会来我们的课程里面,因为一部分是可能从课本学到的东西,但是更重要的是一些实战实习过这些人在当面跟你讲,他实战的一些经验。我觉得包括我现在在一家创业公司里面做,跟那段时间所碰到的人所听到的信息很有关系,那时候是不是整个校园到处都弥漫着这种创业之风,应该是这样吧,我当时1992年 1994年的时候应该说互联网刚起步的时候,包括我的很多同学都去了一些网景这些(公司)思科这种公司去创业去,因为你在硅谷在斯坦福大学里面见到很多人创业这种激情,你很容易被感染。
主持人:王先生,您的创业时间应该比他稍早一些那个时候的激情也会这么洋溢吗?
3、是1985年去的斯坦福,我一去斯坦福当时我们那个电气工程系的很多中国学生晚上就在讨论大家怎么创业,就是这个气氛就是从一到那里就有这样一个气氛。我到那儿订第一本杂志叫《Venture》,所以我们那个办公室的同事都非常奇怪,说你这小子一到这儿就订这样的杂志,那么这个气氛是非常重要的。
蒋显彬:补充一下 我是蒋显彬,在1994年的时候,还没有从斯坦福毕业的时候,我跟另外两个斯坦福的学长就创立了新浪的,前身那么在美国的华渊,那么后来在1998年跟四通利方合并了以后,成为新浪。那么现在其实回头来看,在斯坦福,在进到斯坦福之前,其实完全没有想到创业这两个字,但是进去以后其实培养了就像刚刚学长讲的,两位学长讲的就是说很重要地是培养一种态度。
主持人:什么态度?
蒋显彬:就是说对于创业不会害怕的一种态度,因为整个校园其实弥漫着这种创业的气氛,大家坐在餐厅里面每天吃饭的时候,就是把餐巾纸拿过来翻过来,就开始写所有的创业的可能性,所以很多的好的创意其实都是在那一张餐巾纸上头。
主持人:那那个时候这么一如既往地去创业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吗?不担心自己未来拿不到学位或者是怎么样有这些顾虑没有?
蒋显彬:人家说要有一个好的创业公司里面一定要有一个辍学生,所以我们那时候创业呢还特别强调说,有一个我们的PHD的博士候选人,我们希望他不要把它念完来让我们的风险投资者对我们的执着跟投入的程度信心要能够大增。
主持人:非常有趣的一些创业经历,他们几位都春风满面,我们没有看到太多的挫折,我们接下来看看现场有没有来自北京大学的创业者?
北大毕业生:我是杨福清教授的学生,1991年硕士毕业,其实我也做了一点创业,我觉得也是被中关村的这种精神感染也投入到杨老师的青鸟公司里去,但是做一段时间我发现就是说在中国做企业还是缺乏很多规范缺乏很多系统的这种培训,然后我就投入到外企,在外企工作,四年经验也学到了,也可以做事的时候,我遇到了我的老公,然后呢。
主持人:今天是夫妻双双来做客《对话》我们欢迎一下两位。
北大毕业生:然后结果就为老公生了第一个孩子之后,我的工作情结没变,又投入到一个公司里面去,然后继续创业,也是一个创业公司创业,做<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