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司动态 网络高等教育 职业人才培养 答疑网 101网校 基础教育 国际教育 关于我们 IR
当前位置:首页 > 备份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 > 正文
新闻搜索

教育专家点击教育乱收费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5-18 13:41:13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教育收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2003年,经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当前,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形势依然严峻。中央将治理教育乱收费继续作为今年全国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专项治理的重点任务之一。 

  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我们就要更加深入地思考乱收费现象背后的内在原因,就要更加深入地反思现实工作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从这种意义上说,多聆听各个方面的呼声,多采纳各个方面的意见,对于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教育专家的意见,对于我们从不同角度、立体地、多维地认识和研究规范教育收费和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对于更好地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局中去考虑解决乱收费问题,非常有帮助。 

  教育部不久前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专项治理与教育收费管理工作座谈会,就如何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听取教育专家的意见。来自教育法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社会学等不同方面的教育专家,围绕规范学校收费管理及综合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 

  不同教育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对于同一问题的拷问,更有利于激活我们的思维,引发对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深层思考;而不同专家的意见集中起来,却表达着同样的声音: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要坚持“标”、“本”兼治。加强教育投入,健全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才是治理乱收费的根本之策;要惩治和预防相结合,建立起治理乱收费的长效机制。教育战线要把治理教育乱收费提高到“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教育”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上来认识,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标准来统一思想;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取信于民。 

  【专家视角1】教育乱收费缘何屡禁不止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可以说,教育乱收费问题是中国公共教育体制在社会变革中遭遇的一次严峻挑战。 

  全国范围内的教育乱收费问题引起了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应。由于学校收费问题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涉及到了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好教育的问题,涉及到了人民群众通过什么途径实现普遍的受教育权利,社会如何保证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公平分配的问题,并由此进一步涉及到在社会大变迁的今天应如何科学界定教育的性质和功能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教育乱收费问题是中国公共教育体制在社会变革中遭遇的一次严峻挑战。 

  教育乱收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经费的短缺是导致学校乱收费的重要原因,教育的公共性质使学校收费问题成为涉及社会公平的敏感问题,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有偿择校问题的产生。但是,教育乱收费问题的严重性被某些媒体不恰当地夸大了。合理的教育收费和乱收费之间是有区别的,把正常收费和乱收费混为一谈,是往教育头上泼脏水。 

  教育法对我国教育经费体制作了一个总体的规定,即以政府的财政投入为主渠道、以其他渠道为辅助渠道的多元化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但是这一体制没有得到落实,主渠道不畅通,而各种辅助教育经费的渠道不规范,这是造成乱收费的主要原因。 

  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大头,结果主要由县财政来投入,县财政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小头,国家税收的大头在中央,是国税部分,但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财政来维持。这在教育经费分配体制结构的内部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不公平。如果真正从根本上、从教育经费体制上解决这个问题,真正建立一种政府投入为主渠道,其他投入为辅助渠道的多元化体制,那么乱收费就有可能从根本上遏制住。 

  人们对教育产品的性质还没有形成共识,比较混乱。传统的观点认为教育是纯公共产品,所以应由国家垄断、国家投资、国家举办,老百姓应该免费受教育。这种认识对百姓和决策层都有很大影响。但从现实看,政府对教育是无法垄断的,不仅仅是因为规模太大,还因为老百姓对教育的需求是多元的,一种模式的教育体制很难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教育如果看成是一种消费,那么教育消费的群体和其他消费的群体具有不同的特点。不管有没有支付能力都会有受教育的消费欲望,也就是说,不管是否交得起钱,都要受教育。2.3亿的受教育者家庭,有收入比较高的,也有收入比较低的,几百元钱的学费对这个家庭都会构成问题。这样一个特点使教育成为社会的焦点。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特点,才能采取相应的办法。在教育领域内,要有一个固定、有效、有力的弱势群体的救助体系。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在这样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中来讨论教育收费问题。简单的禁止是没有出路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更多的政治智慧,仅靠制止是不够的,在规范收费的同时需要引导社会舆论、建立合理的教育消费观念等等,使教育乱收费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范先佐:造成教育乱收费的直接原因有供求矛盾尖锐、投入不足、欲望和动机的支使、监督和制约机制的缺失等。 

  教育乱收费产生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贫富差距拉大和腐败现象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育部门的管理者,社会上一切向“钱”看之风对学校的侵蚀也是显而易见的。但造成教育乱收费的直接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供求矛盾尖锐。由于多方面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尤其是高质量、高层次的教育远远满足不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教育供求矛盾日益尖锐。由于教育供求矛盾突出,一方面不少名牌学校把自身的优质教育资源当作重要的经济资源,招揽可以出重资入学的高收入家庭子女,在社会中形成以金钱择校的现象。另一方面,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和家长都比较珍惜优质教育机会和高层次教育机会,为了获得这种教育机会,在被迫交纳不合理的教育费用时,学生和家长即使有怨言,也大多不得不采取忍让的做法,这就为教育乱收费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教育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需要,很多地方教师工资得不到保障。在学校经费不足,教师工资长期被拖欠的情况下,利用教育的垄断地位乱收费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与这个问题有很大关联。不少学校招收自费生、高价生,就是想通过多收取学费来缓解自身经费不足的问题。因此,不仅高质量学校凭借自身的质量优势乱收费,不少薄弱学校尽管没有质量优势也在乱收费,就不足为奇了。 

  欲望和动机的支使。根据经济学“经济人”人格假设,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利益,人总是在追求自身利益(包括主观效用)的最大化。社会公职人员固然有“公共性”的一面,但也有“私人性”的一面。这种“经济人”人格假设在教育领域同样适用。教育尽管不等同与经济,学校也不是企业,教育部门尽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公共部门,但在这个部门中无论是作为教育管理机关的教育行政机构,还是作为教育服务提供者的各级各类学校,也都存在着难以泯灭的通过某种不正当途径获取好处的欲望和动机。在这种欲望和动机的支使下,政府某些部门和少数学校从本身私利出发高收费、乱收费,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监督和制约机制的缺失。教育乱收费之所以屡禁不止,还在于权力在运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导致教育部门和学校权力运行的失范。教育收费可分为三部分:收费的规制权,即收多少钱、怎么收钱、规则由谁来定;收费的执行权,即由谁来执行收费的任务;收费的收益权,即所收的钱由谁获益。最公正的权力安排应是让制定规则的、执行收费的、最终收益的不是同一个人或同一部门。教育收费尽管在学杂费的确定上要受政府物价部门的制约,但其他五花八门的收费权都集中在学校这个单一部门手中。其结果是学校必然会制定出尽可能多收费、乱收费的规则。 

  教育乱收费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必须进行根本的治理。而治理的关键是要使各个教育部门和学校“不必乱收费”和“不敢乱收费”。 

  【专家视角2】教育乱收费如何标本兼治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袁桂林:治理农村学校“乱收费”关键是从治本开始,强调增加教育投入,强调政府的责任,改革不合理的体制等。 

  农村教育收费过程中基本是规范的,所谓“乱收费”问题在农村虽然也个别存在,但并不十分严重。有很多农村学校“乱收费”是被迫的“生存性”收费。尽管如此,考虑到农民收入增加的困难,个别农村学校“乱收费”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但治理农村学校“乱收费”问题关键是从治本开始,强调增加教育投入,强调政府的责任,改革不合理的体制,开源节流等。 

  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学校支出负担过重的事实,是我们认识农村学校收费现象的出发点。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数量少而且非常陈旧,是我们认识农村学校收费现象的直观的参照背景。 

  各种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学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在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学校负担过重的社会背景下,农村学校的所谓“乱收费”问题应该具体分析,农村学校的收费一般是属于“生存性”收费,不能与“赢利性”收费、“暴利性”收费相提并论。 

  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要负责,并且是高一级政府要负责。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财政得到了加强。尽管“以县为主”这个政策对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有积极的一面,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这样做是可行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