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司动态 网络高等教育 职业人才培养 答疑网 101网校 基础教育 国际教育 关于我们 IR
当前位置:首页 > 备份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 > 正文
新闻搜索

启动高校名刊工程 打造社科期刊品牌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5-18 14:07:29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正式启动后,在各高校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目前,第一批申报和评审工作已顺利完成。为了进一步了解名刊工程的具体情况,记者日前采访了教育部负责名刊工程工作的有关同志。 

  记者: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已经正式启动,请问名刊工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名刊工程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展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个重大工程,也是教育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名刊工程的基本内涵是:通过国家(包括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和主办单位)的支持和期刊内部的改革,在5年时间内滚动推出20家左右能反映我国高校学术水平和学科特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其中,培育出5至10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科学报,逐步改变目前高校社科学报“全、散、小、弱”的状况,实现“专、特、大、强”的目标。 

  我们希望,经过5年的集中投入和建设,入选名刊工程的期刊能够形成科学的办刊机制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办刊理念,形成鲜明的刊物特色,提高刊物的社会影响和学术质量,在引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方向、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者:为什么教育部要在全国普通高校范围内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建设? 

  答:之所以把名刊建设提高到“工程”的高度来抓,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进入21世纪,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1年至2002年,江泽民同志先后发表3次重要讲话,提出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繁荣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探讨会上发表讲话,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认真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不断作出新的建树”。这一系列讲话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目前,全国高校拥有近千种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在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和学术人才的成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期刊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全、散、小、弱”的问题,特色和优势不明显,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我们希望通过名刊工程的建设,实现“专、特、大、强”的目标,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期刊业的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快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中国的新闻传媒品牌。高校的学术期刊也应抓住这个机遇,强化刊物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同时,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传播中国先进文化作出贡献。 

  总之,国内外大环境的变化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这些期刊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教育部在这个时候提出建设名刊工程的方案,应该说是顺应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名刊工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答:好。为了实现名刊工程建设的预定目标,教育部(或其他主管部门)将对每个入选名刊工程的学术期刊提供25万元的经费资助;入选期刊的主办单位按1∶1的比例配套投入。同时,教育部要求各主办高校重视入选名刊工程期刊的建设,在人才培养、加强管理、改善办刊条件、增强办刊活力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名刊工程的建设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要求各主办单位要对名刊工程的建设给予高度重视,要像重视重点学科建设一样,重视名刊工程的建设。其次,鼓励进入名刊工程的学术期刊在更新办刊理念和转变办刊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探索我国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发展的新路子,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期刊品牌,做大做强。 

  记者:名刊工程启动后,各高校的反映如何? 

  答:去年11月初,教育部正式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同时开始名刊工程的第一批申报工作。通知发出后,各省(市、区)教育厅(教委)、各高校高度重视,积极参与,踊跃报名。普遍认为,教育部从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建设名刊工程,不仅对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和学术期刊的建设是极大的推动,也有利于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许多单位表示,入选名刊工程的学报是少数,但重在参与,重在建设。不管此次参评能否评上,都将按名刊工程确定的目标积极建设,努力争创学报名刊。 

  记者:名刊工程的第一批申报和评审工作程序是怎样的? 

  答:在高校社科学报中遴选出部分办刊水平高、社会影响大的期刊给予重点支持,这在教育部还是第一次,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繁荣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发展也是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教育部领导非常重视名刊工程工作,指示由教育部社政司负责,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拟定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和《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评审标准》,并专门成立了由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主管领导为组长的名刊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名刊工程重大事项的决定;按照回避原则,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国期刊协会等单位遴选了一批学风端正、对学报和学术期刊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的专家组成评审专家库。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实际情况,从中聘请17位专家作为本次专家评审组成员,负责本次名刊工程的评审工作,并设立评审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和管理工作。 

  名刊工程第一批申报工作主要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主办的社科学报的范围内进行,1999年以前创刊的社科学报主办单位均可申报。目前,共有47所学校主办的49种期刊提出了参评申请。去年11月下旬,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专家评审会。评审专家按照质量组、学校建设组、学报内部管理组的分工,分别依据名刊工程评审标准进行评议。评审专家严格坚持公平、公开、公正;注重质量,宁缺毋滥;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相结合的原则,在熟悉文件精神,统一认识、统一标准的基础上,本着认真负责、客观公正的态度,对送审学报进行了认真评审。各组召集人充分发扬民主,主持和引导本组专家协商讨论,形成本组比较一致的意见后,报名刊工程领导小组审定,最后确定11种学报首批进入名刊工程。 

  从这次评审的结果看,我们认为,首批进入名刊工程的11种学报反映了我国高校社科学报的水平。这些学报不仅具有良好的办刊基础,而且这些学报近年来在办刊理念和办刊机制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基本形成了鲜明的刊物特色,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进入首批名刊工程的学校,不仅有教育部直属院校,也有地方院校;在地区分布上既覆盖了华北、华东、东北地区,也兼顾了西南、西北地区。相信通过典型的示范、引导,能够切实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开拓创新,使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并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记者:第一批名刊工程的评审结果已经出来,能够设想一下这些入选学报今后的面貌吗? 

  答:教育部发了一个名刊工程实施方案,对入选学报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各主办高校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方案。教育部希望通过名刊工程,提高学报整体质量,并使学报办出特色,形成品牌。入选学报要结合学校优势、历史优势、地方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栏目和品牌栏目。因此,各入选学报之间要互相配合和协调好,要各有侧重,使刊物在全国众多刊物中占有一席之地,在高校学术刊物的百花园中成为一枝奇葩。 

  记者:可以谈谈关于名刊工程的长远思考吗? 

  答:名刊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20种左右的社科学报名刊,是名刊工程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在“名刊”之外,今后教育部还准备重点建设一批社科学报的“名栏”(特色栏目和优秀栏目),评选一批在社科学报上刊发的“名作”(优秀文章),以及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培养一批“名家”(名主编、名编辑),使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刊物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自己的贡献,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先进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出处:中国教育报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