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司动态 网络高等教育 职业人才培养 答疑网 101网校 基础教育 国际教育 关于我们 IR
当前位置:首页 > 备份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 > 正文
新闻搜索

我国将加快建高水平大学 重点培养三大能力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5-18 14:23:21

我国将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 

通过重点建设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是我国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人才工作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一批高水平大学与重点学科。 

权威专家指出,为了完成这一目标,需要继续实施“985工程”,对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学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在全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继续实施“211工程”,使其中大多数学校的整体教学科研能力有显著提高,成为国家和地方解决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体系,使一批重点学科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要走跨越式的发展之路;二要坚持和发展自己的特色,避免“摊大饼”的现象发生;三要“对症治疗”,即针对目前本校的特色和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的差距,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四要进一步对外开放,在开放中提高自身水平,在开放中扩大影响。(记者李斌、张景勇) 

“三大能力”将成为我国人才培养重点 

针对我国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较弱的现状,我国今后将把这“三大能力”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人才工作决定指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作了明确阐述。 

我国人才培养存在基础教育薄弱、高等教育供给不足、投入力度严重不足等问题。根据199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统计,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5%,发达国家在6%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有4%,而我国教育投资仅为2.3%左右。投入不足,制约了人才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加快发展。另一方面,现行教育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能力素质较差。 

有鉴于此,专家指出,创新能力是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关键要素,是能力建设中的首要任务。今后我国必须积极构建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现我国人才资源开发层次的战略提升。同时,还要加强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记者李斌、孙承斌)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急需形成领导合力 

人才工作决定指出:“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这是适应知识经济挑战、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专家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学习之风,努力形成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的全社会共识,还要努力形成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为人们提供人生各个阶段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人才提供各种网上学习和培训机会,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和培训机会应当向所有有学习需求的人才开放,逐步形成以自我学习需求为动力,以提高能力为目标,以自我学习为主导,以连续性和经常性的学习为特征的自主化教育体系。 

专家认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是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涉及教育部门,也涉及组织、人事、科技、文化、劳动、财政、工商等部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需要这些部门的共同支持和密切协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促进各级各类政府部门积极、稳定推动终身教育体系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工作。(记者李斌、张景勇) 

国家对非公组织人才将一视同仁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汇集了大量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工作决定强调,要“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工作”。 

人才工作决定指出,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各类人才纳入党和政府的工作范围,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人才思想观念和人才创业机制。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在政治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一视同仁,在政府奖励、职称评定等人才政策上统一安排,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运用上平等开放,在改善创业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上积极提供服务。 

权威专家指出,切实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政治上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一视同仁;消除障碍,营造环境,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作用提供良好条件;健全机制,加强立法,逐步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的服务和保障体系。

记者:孙承斌、张景勇 

出处:新华网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