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司动态 网络高等教育 职业人才培养 答疑网 101网校 基础教育 国际教育 关于我们 IR
当前位置:首页 > 备份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 > 正文
新闻搜索

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怎样创新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5-18 14:28:02

  “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引导大学生以创新为己任,首先要做的应该是以“挑战杯”为龙头,实现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自身的创新。 

  “挑战杯”的举办,对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挑战杯”创办14年来,已有近百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这项赛事,“挑战杯”获奖者中已经产生了两位长江学者、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3人获得了教育部评选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奖,70%的获奖学生攻读了更高层次的学历,近30%的参赛者出国深造。 

  虽然硕果累累,但只靠一项赛事,显然无法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任,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必须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才能收到更大的效果。 

  “首先要整合各种资源,建立齐抓共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大学团委书记沈千帆认为,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校不仅要通过活动本身的奖励措施来激励学生,更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不同学习需求,整合学校各部门、各院系的资源,设计出与学生现实状况相适应的培训、交流、实践、激励立体综合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团委书记宫辉则强调,要培养创新人才,活动体系就必须分层次、有特色。比如一、二年级大部分学生不具备科技开发能力,因此主要针对所学专业和兴趣开展一些论坛和讲座类的课外学术活动。而对于高年级,则可以组成项目小组,开展科技开发活动,在科研中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具有较高能力的学生,则可以参加到教师的课题中,提高其科研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马扬飙告诉记者,清华大学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更注重活动的规模化和系统化,包括营造科技创新氛围、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建设科技活动基地等,最有特色的是构建了一个以“挑战杯”为龙头、能促进创新成果竞争交流的科技竞赛体系。这一竞赛体系在内容上与专业学习紧密相连,每年都吸引了数千名学生的参与,每年都有上千项科技成果问世。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必须重视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复旦大学团委书记夏科家向记者介绍了学生科研产业化的“复旦模式”:建立成果孵化平台,引入多方资源参与学生科研项目的培育和转化;发展大学生科技园,为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和工商、税务代理等服务;建设资本运作平台,成立大学生创业专项担保资金。 

  一个人最有创造力的年龄是18岁到24岁之间,这是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得到的结论。大学生们正处于这样的年龄阶段,因此可以说,大学是创新的摇篮,大学生是创新的排头兵。培养一大批富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大学承担的核心使命,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也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这一使命。 
 
出处:中国教育报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