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率先建立了招生计划调研论证制度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5-18 14:30:45
思想政治专业就业形势好,招生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公共事业管理招生形势很好,但就业市场有待进一步改善。如何才能在招生和就业两端达到相对平衡,根据社会需求对学校各专业招生和人才培养作出调整?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高校中率先建立了招生计划调研论证制度。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趋于严峻
。“建立招生调研论证制度,完善招生计划制订机制,更好地服务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以推动教学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马钦荣在近日举行的第一次招生计划调研论证会上对该项论证的定位。
据介绍,参加论证会的有学校招生领导小组成员和教务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研究生院培养处的负责人,有教师和研究生代表、重点中学校长和考生家长,还有上海市政府和市教委有关部门的代表。会上,各专业逐个把生源情况、就业形势和培养情况向参加论证会的代表详尽展示,由院系负责人介绍本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师资力量,而参会人员则根据各院系的办学特色和条件、就业形势、教改措施和社会需求等,对2004年各专业计划招生人数提出建议。
论证会上提出了诸多建议:设立世博英语专业以适应上海承办2010年世博会同声翻译人才紧缺的形势;对外汉语和德语等招生和就业都热门的专业,可以进一步引进师资,保持其教学和科研的领先地位,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学校影响力。中文专业提出“培养精品学生”的目标,想减少招生。对此,多数参会人员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该专业生源好,就业率高达99%,建议维持原有招生量。某系主任认为该系毕业生就业率高,希望不减招生量。但参会人员指出,该专业毕业生跨行业就业占很大比例,专业优势不明显,最后普遍建议减少招生。代表们提出,对统计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招生形势严峻,但具有就业市场的专业,要加强专业宣传、保持特色。
“招生计划调研论证制度,创设了一个公平、公开论证各学科及专业的平台。”一位研究生代表认为,社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旺盛,而不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又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的招生、教学与毕业生就业工作之间缺少紧密联系的纽带,没有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科学调控。而且,有些高校的专业是按教师数量,而不是按市场需要来确定招生人数,即使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佳,也不减少招生数。
2004年,华东师大本科计划招生3000人,与今年持平。招生部门有关人士认为,论证会制度对各专业的招生起到了“杠杆”作用。对社会需求大、办学有特色的专业,维持或扩大招生数;反之,就减少招生数。
来源:中国青年报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