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司动态 网络高等教育 职业人才培养 答疑网 101网校 基础教育 国际教育 关于我们 IR
当前位置:首页 > 备份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 > 正文
新闻搜索

高校自主招生为何浙江遭冷遇?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5-18 14:45:47

    今年开始在部分高校推行的自主招生政策,是否为那些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的专才或偏才进入高校深造开辟了"绿色通道"?从浙江的实践结果看,答案是否定的。

    浙江大学是全国高校中,首批获准享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与此同时,浙江省另有浙江工业大学等六所高校被浙江省确定为开展省内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院校。然而,投档结果却多少让人们有些意外:数万考生中,只有一名学生真正享受到了破格录取的优惠。

    首次施行的高校自主招生试点为何在浙江受到如此冷遇呢?

    今年,全国有22所高校首次获得教育部允许,预留5%的招生名额,根据各自的标准选拔人才。一些省份也在省内推出了部分自主招生试点。这意味着将有一定数量才华出众的中学生,在分数略低的情况下,仍然有机会进入较好的高校深造。由于这一政策是以挑战"一考定终身"的想法出现,因此甫一公布就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然而考前,当各校组织专家组热热闹闹到中学考核预选生时,却发现学生们的反应并没有想像中的强烈。根据有关政策,各校5%的自主招生名额实际预选下来,大多数没有满额,有的学校,连名额的四分之一都没有选到。浙大今年招生6000人,按照5%的比例可以自主招生300人。然而,经过笔试和面试,只有60名特长生和51名其他学生通过了考核,入围的人数还不到名额的一半。

    各个学校为何不用足自主招生这个权利呢?细细研读各高校的招生政策,记者发现,"门槛"均高得出奇。据了解,浙大今年的预选生招生对象及条件包括:文艺、体育特长生通过相关选拔程序后,适合学校录取条件,高考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重点院校录取分数线,并且高考第一志愿为浙江大学者;在特定的重点中学公开推荐基础上,浙大对综合素质全面且有突出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进行全面测评,一般为该校高三年级前3%至8%名次,通过笔试、面试后,确定为预选资格生,高考成绩达到浙大在考生所在省提档线下10分到20分内者。其他高校青睐的学生也主要集中在几大类:要么是学生干部,要么是各学科竞赛的获奖生,而且,还都必须拿得出证书、证明等"本本"来。

  也就是说,想要获得各所学校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不仅要各科成绩拔尖,而且还要有所专长――这比高考录取的条件还要高出许多。如此高的条件,入围的学生自然非常有限。
    
  对此,浙江大学招生办主任程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学校的原则是宁缺勿滥。"他表示,自主招生不是降分,也不是为走人情留后路,而是为了尽可能避免因机械的唯分数录取而导致的优秀生源的流失。而"优秀"学生的含义,应当是指一个人学习成绩之外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一个人在团队中所体现出的亲和力、调动能力和协调能力。"我们现在不缺高分考生,缺的是有创新能力,有组织、领导能力的学生。"程艺说,学校希望自主招生招来的学生,是学校的种子选手,是学校的"活性因子",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全面人才。

    与此同时,在学校选择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在选择学校。由于自主招生采取的是考前预选制,这其中还有个志愿填报的未定因素。

    浙江省招办的负责人说,名校使用自主招生政策,是为了网罗到更多的优秀考生。可由于浙江采取的是先知考分后填志愿的政策,因此高校事先的"降分许诺"在揭晓的高分面前往往会失效。由于自主招生的政策并没有对最终考生是否必须报考该校有强制性规定,因此一旦考生发现自己的成绩可以报考更好的学校,就有可能另行选择。

    考虑到这一情况,浙大权衡再三,重点在广东省、辽宁、江苏等先填志愿后知考分的省份推开试点,对浙江则是保持谨慎和低调的态度。在浙大确定的自主招生预选名单中,浙江只有1人,然而这位考生的实际考分看,已超出浙大投档线15分,并不需要动用"降分政策"了。       

    投入和产出的悬殊比例,让忙里忙外了好一阵的高校和静观其变的老百姓们多少有些失落。尽管省内许多高校招生负责人表示,自主招生遇冷也许是时候未到,但不可否认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自主招生政策,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陷进了许多人为设置的怪圈。人们依然习惯于以成绩、证书来衡量人才,因为总体成绩无法达到冒尖水平,一些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的专才或偏才却无法进入自主招生高校的视线。

    国家督学、浙江省总督学鲁林岳认为,在坚持高考制度,使大多数人能享受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真正开通一条畅通的渠道,使那些在某方面才华已显露但还未得到社会承认的学生录取到大学来培养。

出处:人民网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