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教师工资频发导致教育质量下滑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5-18 14:49:14
拖欠或扣押教师工资已经不是什么新闻,日前又传出陕西蒲城县600多名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工作一年没有领到一分钱工资的消息。而当有教师多次询问相关部门时,得到的解释却只是简单的财务吃紧。( 〉〉详细内容)教师也是平常人,没有工资怎么解决日常的温饱问题?温饱都不能解决何以谈得上尽心工作?教师不能专心教学直接受影响的是谁?
另据工人日报6月18日消息,湖南邵东县万名教师被上级要求“捐款”,硬是被扣了工资,而且这项政策要执行3年。而陕西富平县的700多名新教师工作3年竟没有拿到一分钱,一位任教43年的老教师直到临死也没能领到被拖欠的工资。几件事颇令人深思。
拖欠、克扣教师工资的事屡有发生,从中央到地方不知发过多少文件,要求解决并不准再欠,可问题依然。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批评、讨论也几乎把话说尽,以至无话可说或懒得再说了,很是无奈。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当地领导,是不是把教育事业真正当做关乎国家、地方发展的基础大业来对待。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教师说教师,就工资说工资,怕是很难。
拖欠、克扣教师工资的事大多发生在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地方财力有限,缺钱就要想办法,一打主意就想到了教师。知道这些人本分、守法,闹也闹不出名堂。可是,摆脱贫困,增加财力的根本出路在发展,发展的基础是教育。乡村新一代在文化上超不过上一代,靠什么去发展?拿什么去改变?老师就肩负着教育培养新一代的责任。当教师辛辛苦苦却连糊口都成了问题时,责任就必然退居次位了,怎么还会倾力育人?要么远走高飞,要么混事吃饭,结果耽误的是孩子。
拖欠、克扣教师工资的后果直接体现在孩子身上,孩子不成才就谈不上改变贫困现状,更谈不上社会发展,最终拖累的是国家。从这个角度认识问题,不知有关领导能否醒悟,能否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
找找其他原因
撇开管理部门的观念,不难看到,教师工资屡遭拖欠还存在着其他原因,归结起来,不外乎“僧多粥少”,财政跟不上确实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一大因素。据中国教育报消息,我国教师工资拖欠始于80年代后期。1993年前后,由于实行工资套改,曾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拖欠状况曾一度好转,但近几年却有愈演愈烈之势。找出造成教师工资拖欠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将有助于新的发放体制实实在在地执行。
◆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据了解,近几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1990年为3.04%,1992年为2.73%,1993年为2.54%,1996年为2.46%,1997年为2.50%,1998年以后虽有所增加,但仍远远没有达到4%的目标。即使按照中央确定的“三个增长”的要求,1995年全国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6年全国有21个省、1997年全国有14个省、1998年全国有5个省没有兑现。
◆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不尽合理
就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而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的投入中,78%左右由乡镇负担,9%左右由县财政负担,11%左右由省地负担,由中央财政负担的甚少。由于一些乡镇财力十分有限,难以承受义务教育的重负,直接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拖欠。在采访中,许多教师问记者,为什么在五六十年代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教师的工资没有拖欠,而今天在中央财政收入逐年增长的情况下,却发生了教师工资的大面积拖欠。记者认为,这与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体制不尽合理有关。
◆乡镇财力相对不足
对农村中小学公办教师而言,其工资主要依靠乡镇的财政收入。但由于近几年有的乡镇财力十分有限,根本不能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包括教师)的工资需要。如哈尔滨市宾县英杰乡,1999年全年财政收入66.6万元,即使加上上级有关财政补助,也很难满足全县公办教师全年工资和津贴总额193万元的需要。该县平坊乡,1999年全年财政收入150万元,其公办教师全年工资和津贴总额为194万元,缺口也很大。并且,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原有的一些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如教育集资、教育费附加等将不复存在,必然会给乡镇财政增加更大的压力。而乡镇财政力量又比较弱,若没有相应的保证措施,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就会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到教师工资的发放。
不仅如此,在农村,还存在乡镇挪用教育经费的情况。由于乡镇财政本身十分困难,乡镇企业负债累累,一些地方不仅拖欠教师工资,还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用于乡镇企业还贷和开发新项目。采访中有校长反映,学校杂费交到乡财政所后被挤占挪用,学校连买根粉笔的钱都要不回来。
◆公办教师队伍不断扩大
不可否认,随着农村中小学在校学生数的增加,目前农村中小学公办教师队伍也不断扩大,这也是导致教师工资拖欠的原因之一。特别是近几年大量民办教师转为公办,以及新毕业大中专学生的从教,使财政供养的教师数目大增。如湖北省房县,1990年公办教师为3592人,1999年增加到5236人;安徽省萧县,现有公办教师(含离退休)1.8万人,占县财政供养人数的82%,仅去年就有4000多民办教师转正。而据安徽萧县县长介绍,仅县属中学去年就有499人属于不能担任教学工作的“吃空名”的教师。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已呈下降之势。教师队伍的膨胀,特别是不少没有教育教学能力的人员充斥于教师队伍中,不仅不利于教师工资的正常发放,对于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也是相当不利的。(来源:《中国教育报》2000-10-27)
借鉴
不管教师工资拖欠是否已成为多重因素导致的痼疾,寻找解决方案始终是相关各方一直在进行的努力,各地情况有别,但从典型中抽取共通的经验也可以使摸索过程事半功倍。以下就是江西省抚州市针对教师工资拖欠的改革历程。
教师工资拖欠的现实解决——江西省抚州市的改革历程
农村教师工资拖欠问题,自1993年大面积发生以来一直是一个顽症。尽管2000年7月财政部等有关部委已经作出了“教师工资财政统一发放”的决定,尽管国务院最近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已经提出“从2001年起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管理上收到县”,但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依然很大。
可喜的是,在国家教师工资收归县管的有关决策发布之前,江西省抚州市已经在提前“落实”这些决定和要求。他们的所作所为,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实例。
教育名市的尴尬
让人尴尬的是,一个素有尊师重教传统的“才子之乡”,2000年初却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教师工资拖欠。
江西省抚州地区(2001年撤地设市,以下均简称抚州市),是我国著名的“才子之乡”。自宋代以来,抚州市逐渐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书院、私塾曾遍布乡野,像临川的兴鲁书院、金溪的槐堂书院、宜黄的湖山书院、乐安的流坑书院等至今仍保存十分完好。抚州的历史上还涌现了像晏殊、王安石、曾巩、陆九渊等文化名人。特别是近几年来,抚州的基础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每年都为全国各高等院校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仅向全国高校输送的少年大学生就达220余人。
但让人尴尬的是,到了20世纪末年,抚州市却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教师工资拖欠。仅2000年1-3月统计,抚州市就拖欠教师工资4000多万元,这个数字,比同期整个江西省统计的拖欠总数7000万元的一半还要多。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许多教师扎根教育的思想发生了动摇,教师上访、擅自离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学校教学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拖欠教师工资,给抚州市的教育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投下了较为浓重的阴影。抚州市的一位领导曾不无忧虑地说,“如果几千年来形成的教育品牌在我们的手里断送了,我们怎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呢?”
据说江西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打电话给抚州市有关领导,把解决教师工资拖欠问题提高到了“讲政治”的高度,要求立即想办法解决。并且,在随后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大小各种会议上,抚州市一直是受批评的对象。用抚州市一位领导的话说,去年他们在省里很没面子,一直抬不起头来。
不可否认,这几年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减缓,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但据抚州市财政部门的统计,1999年全市乡镇财政收入为3.40亿元,财政支出3.24亿元,而2000年全市3万余名乡镇教师的年工资总额为1.87亿元,仅占整个乡镇财政支出的1/2强。照此推算,应该说保证教师工资的正常发放是没有问题的。并且,同样是地级市,同样是拖欠教师工资,江西省另一地级市2000年前三个月上报的拖欠总额却只有40万元。这恐怕不是一句“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能解释得了的。那么,为什么到了2000年却发生了教师工资拖欠严重的现象呢?
2000年4月,抚州市组织了以常务副市长牵头,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市财政局长、市教委主任参加的工作组,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开始了在各自领域对教师工资拖欠问题进行专项调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教育内部改革先行
据调查,有的乡镇教办管理人员竟达10余人,还设置了主任、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团委书记、妇女主任等职位,“官帽”满天飞。
其实抚州市教育系统的内部改革从1997年就开始了。1997年7月,抚州市下发了《中小学教师聘任制试行方案》和《关于清理编外民办教师的通知》,曾引起了全市教育系统的一片恐慌。在那次教师聘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