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6-14 14:18:39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把握高素质学生的内在标准,结合教学实际,为国家培养出新世纪的人才,是我们当前迫切的任务。从人才的内涵、人文精神对人才培养的作用等方面入手,从基础教育的角度,加强“人文教育”。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面向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格素质,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状态,具备高层次学科知识,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人文教育是人才教育的关键和基础。
从对“人才”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素质的形成和提高与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养成有着本质的区别。知识主要是通过学习来获取,能力主要通过实践来提高,素质则必须将知识和能力加以内化才能形成。而知识和能力的内化,离不开人文素质。因为人的内化过程是认识、感受和体验的过程,而人文教育强调感受性和体验性。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形成人的内化机制。人文素质在知识和能力的内化过程中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愈深层的文化精神“愈能提高人的感受和体验的深度,进而影响内化的深度”。人文素质教育是形成社会及个人价值取向的依据,是提升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完善人格的基础。
爱因斯坦曾对大学生说 “为了使你们的工作增进人类的幸福,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及其命运,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式中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两种基础性教育方式,科学教育要建立国家的骨骼肌肉,它使国家强大有力。人文精神塑造的是民族健康的灵魂,没有健全的灵魂则是可悲的。人文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更为重要,它要解决的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而科学教育主要是要解决怎样做事的问题。
人文科学对于人是“以文教化”,它用人类千百年的文化养料滋润心灵,具有潜移默化的性质。人文素质化育于人,塑造人的气质,气质升华为精神,它使人崇高,使人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产生不断进取和为人类服务的动力。高新科技精确有效的使用,不取决于高新科技本身而取决于掌握高新科技的人,取决于人的精神境界,取决于人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科学知识是理性的、逻辑的;人文精神是形象的、情感的。它们特性不同,因此,人文精神的教育需要采用与科学教育不同的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这种方法,主要的不是“教”,而是“化”。教师要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无声的榜样,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爱心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的催化剂,使他们从内心深处领会到人文精神的力量。还要树立正直的品格,认真地做人做事,用自己的言行育化学生。
(作者单位: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