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司动态 网络高等教育 职业人才培养 答疑网 101网校 基础教育 国际教育 关于我们 IR
当前位置:首页 > 备份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 > 正文
新闻搜索

大学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6-23 17:54:24

  大学教师科研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共同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标准。
    
    大学既不能只强调以科研为中心,也不能只强调以教学为中心,而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特别是经过几年来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其中,对大学教育的本质属性问题就存在偏颇认识。有的高校只顾及追求规模,将精力放在“大楼”、“大校园”上;有的高校过分强调建研究型大学,将注意力集中在科研上,等等。如果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恐怕答案也会不尽相同:为什么会有大学?大学究竟是谁的?我的观点是,大学是为学生建的,大学是学生的大学。如果连这类问题都搞不清,认识上的偏颇就永远也搞不清。
    
    首先,政府与社会办大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从历史上看,在中国古代是因为需要“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英,才需要精英教育;在欧洲也同样是需要宗教、政治领域的人才,而逐步产生大学。从现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的运行来看,一所大学的产生、发展、壮大乃至衰落,与这所大学所提供的高等教育是否符合学生的教育消费需求密切相关。从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说,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务必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建设安全、稳定、和谐的大学校园。我们的大学所办的一切事业,一切体现国家和民族意志的落脚点都在学生身上。
    
    其次,对大学的最终评价是学生的质量。现在对大学较权威的评价是教育部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面对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其对大学评价的深度与广度为社会各界认可。之所以这样,就在于评估的指标无论是学校的硬件建设还是软件环境,都直接指向本科大学生。说到底,就是对一所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可以说,学校抓的一切工作、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服务,即学校的目标、目的、载体与结果检验都要落到学生身上。
    
    如何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或是将谁置于第一的位置,是目前困扰很多学校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科研与教学谁为中心,即将自己的学校定为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这是一个误区,不应该有争论。我认为,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的说法是不科学的。比如我们习惯把剑桥大学称为研究型大学,我通过在剑桥一年的访学观察到:剑桥大学自身不认为是什么研究型大学,他们始终注重学生培养质量,按我们的说法,他们只承认是教学型的大学。实际上,大学教师科研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共同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标准。至于大学为社会提供科研成果、科研服务,那是大学的副产品,否则,如果把科研作为大学追求的目标。那么大学就不该叫大学,而应称研究所或研究院。所以,大学既不能只强调以科研为中心,也不能只强调以教学为中心,而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
    
    从宏观上讲,大学必须关注四大需要:学生的需要、家长的需要、政府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而学生的需要是多样化的,并带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主要体现在对专业与课程选择的需要,对优秀教师的需要,对学校服务体系的需要。这些需要贯穿于学校整个运转体系中,融会在教学与管理的方方面面。为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好:
    
    一是明确学校定位。各大学所处的层次不同,努力的方向也不可能相同,应办出自己的特色,找到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临沂师范学院将办学宗旨定为“为沂蒙服务”,这体现了区域大学的使命,也是高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是师资建设。目前中国高校师资呈现两点不足:一是总量不足,二是素质不够高。大学要快速发展就必须不断吸引优秀教师,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吸引并满足学生的需要。大学要积极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一要面向国内外延揽高水平教师,二要开发校内人力资源,深化大学人事制度改革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贡献率,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三是管理者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大学校长到中层管理队伍直至一般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都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环境,创造氛围,包括党团组织、导师制度、道德养成、生活与安全等,一切都要围绕学生而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因学校的培养而成才,学校因学生的成才而创品牌。
    
    作者徐同文 系山东省临沂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2005年6月20日第2版 
 
    来源:中国教育报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