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7-26 10:17:24
近日弘成(中华学习网www.prcedu.com)公布了《第四届网络大学生情况调查报告》,该项调查自2001年始,始终以了解网络大学生当年现状为目标,连续四年就四大类47个问题面向分布在全国各省市网络教育学院的学生进行调查,涉及中国人民大学、江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重庆大学等全国知名网络教育学院。
此次公布的调查数字显示,学生对网络教育学院所提供的教学服务普遍表示满意,87.68%的网络大学生认为目前这种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方式是最适合的现代远程教育形式;64.61%的网络大学生对课件表示满意,表示很不满意的学生为0;46.14%的学生对咨询人员的解答表示比较满意。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网络大学生关注的重点不再局限于个人及网院,而是逐步上升到对整个网络教育行业的关注,学生对所读网院发展趋势以及整个行业发展趋势的关注,说明目前网络大学生主人翁意识逐步增强。
重点需求:课外活动
——96.19%的学生希望网院组织网上业余活动
网络大学生对课外活动提出了明确需求,96.19%的学生希望网院组织网上业余活动,其中 54.87%的网络大学生表示一定参加,41.32%的学生表示可能参加,只有1.68%的学生表示不参加。同时,60.13%的学生表示愿意担任各类网上社团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网络教育的校园文化是否缺失曾经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学生不交作业不上网”的情况,在网络教育发展初期并不鲜见,从目前学生端对网上活动的需求情况看来,学生已由过去的急于学成,过渡到珍惜学习过程的阶段,希望通过丰富的网上文化活动,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网院学生,网络大学生对网院的归属感逐步增强。
关注盲点: 本校师资
——将本校师资作为择校考虑因素的学生为0
“有合适的专业”、“学习方式更灵活”以及“本院文凭”是学生择校的三个首要原因,分别为74.24%、 55.99% 、49.38% ,而将本校师资作为择校考虑因素的学生为0,远远低于03年的33.88%,成为学生的关注盲点。
结合目前网络大学生对课件普遍满意的现状,可以得出“目前学生已将各网院师资默认为良好”的结论,同时也说明,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更灵活的的学习方式,是网络教育目前最吸引学生的地方,而对本院文凭的重视,也说明学生普遍认同各院在04年前公布的学院文凭形式。在同一所高校范围内,各类远程教育形式相比较,网络教育的优势凸显,并为学生所认同。
关注焦点: 社会认可度
——53.53%的学生择校关注点、66.52%的学生疑虑点同为社会认可度
网络教育社会认可度是学生最为关注的焦点,主要反映在入学前及在读二个阶段。在入学前阶段,53.53%的学生将网络教育认可度列为报名前首要考虑的问题,而对“教学质量”及“学校品牌”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分别为16.91%、10.97%。进入在读阶段,66.52%的学生对社会认可度表示疑虑,而对于自己是否能通过考试,能否拿到文凭和学位,学生普遍表示有足够的信心。
数据显示,在各网络教育学院已经作了足够工作的基础上,网络教育整体发展环境仍旧不容乐观,无法解除学生在读过程中心中的忧虑。在过去六年时间里,网络教育始终被称之为美好的新生事物,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一个积极因素与非积极因素不断碰撞与相互影响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当非积极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可以同积极因素抗衡的时候,就出现了“相持阶段”现象。“相持阶段”现象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也是事物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后续发展有可能一帆风顺向前发展,也有可能遇到挫折倒退回去。目前很多非积极因素来自网院能力范围外,例如社会对网络教育的认知度、认可度不高等问题,这就需要网络教育领域各届人士共同努力,将提高网络教育整体美誉度列为自身义务、作为对学生服务的一个延伸。
综上所述,目前网络大学生是从自身、网院及社会三个角度来评价网络教育的,对于自身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对网院的教学工作表示满意,但从社会角度,对网络教育的未来表现出明显忧虑,在此次调查的开放题部分,半数学生提出了希望网院多作一些宣传的建议,这在过去三年的调查中是从未出现的,这也说明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正逐步增强。在网络教育发展过程中,学生端的主人翁意识至关重要,对学生意愿的重视,将激发出学习端与教学端更好的互动与碰撞,成为网络教育不断创新、积极向上的发展动力。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