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8-26 10:33:49
■3月24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强调:今年要实现中职招生扩招100万的重任。
■8月1日,郑州市教育局召开中职学校座谈会,会议透露:中职学校招生仅完成43.9%,不足一半。
■中等职业教育欲在短时间内“扩军”,但由于多种原因,注定其被社会的认可尚需一段时间。
截至8月11日,张敬民为了儿子张立强能够上一所普通高中已经忙碌了十多天。这些日子,他委托了不少亲戚朋友,也亲自跑了7所学校直接找校长说情,但张立强今年的中招成绩只有246分,成绩太低了不是学校不要,就是需要缴纳的费用太高,张立强最终也无缘进入高中学校。
“无论如何,孩子不能没学上,我想让他到职业学校看看。”8月12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门口,张敬民无奈地对记者说。
旧观念作祟高中阶段教育冷热不均
据郑州市教育局日前发布的信息表明:今年省教育厅下达给郑州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计划是39500人,其中中专计划20968人(含“3+2”大专班和五年制大专班的6326人),职业学校计划约2万人。然而,目前全市“3+2”大专班和五年制大专班共录取新生5529人,普通中专录取新生3683人,共计录取新生9212人,完成招生计划的43.9%,其中高职层次完成招生计划的87.4%,普通中专完成招生计划的25.2%。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录取和注册的也只有1.5万余人。也就是说中专和职业学校还有15288人的招生计划尚未完成。
与此同时,普通高中学校招生今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虽然郑州市普通高中的招生已近尾声,但仍有不少学生家长为了能让孩子进入高中学校而找亲托友,四处忙碌奔波,甚至不惜出巨额择校费让孩子进入分校。
“今年郑州市约有13万名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计划招生6万余人,除去因其他因素流入社会的部分学生外,更多的学生都将进入中专或职业学校进行高中阶段学习。但与普通高中连分校都挤不进去的热度相比,中专和职业学校在这场招生大战中却受到冷落。”郑州市教育局招生办中招科副科长宋学新说。
同样是高中阶段教育,高中学校、中专学校和职业学校在招生方面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
“高中阶段教育冷热不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高校扩招导致高中热,而学生家长陈旧观念的作祟则是中专和职业学校招生难的关键因素。”作为从事了20多年职业教育的河南省首批职教专家,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院长陈锡畴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
陈锡畴说,在大多数学生家长的眼中,孩子初中毕业后上高中再考大学是正儿八经的途径,上中专或职业学校一般都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万般无奈的选择。同时,家长还存在着对中专和职业学校认识上的一些误区:上了中专或职业学校,一毕业就进车间去当工人,没有继续深造的机会,更不会有什么大的前途。“在我们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也相对比较差,学习成绩也多为中下等……”陈锡畴用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来印证其说法。
继续深造途径多中职学校出路更畅
“两年前看起来比较冒险的选择如今却成了现实,这是我从来不敢想象的事情!”8月12日,获悉自己考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张艺琼显得特别开心。据张艺琼介绍,和她同校今年毕业的学生中仅考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就有10人。
2003年,张艺琼从郑州64中毕业后到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旅游英语专业上了中专。今年,她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如愿以偿地考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依照她当年初中毕业时的成绩,上一所好高中很难,我就建议她上职业学校。因为,上职业学校学的是实际技术,毕业时既可以就业,又可以继续报考对口大学。”张艺琼的父亲张建军说。
“很多学生家长担心上了中专或职业学校没有出路,实际上,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现在有很多继续深造的渠道可供选择。”宋学新说,“今年在郑州市分配有招生计划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共有264所,包括五年制大专班、‘3+2’大专班和小中专3种招生计划类别。五年制大专班和‘3+2’大专班的学生毕业后,可以按毕业学校推荐,参加当年普通高考的专升本考试,录取后直接升入本科院校读取本科文凭;3年制小中专学生毕业后也可以参加当年普通高考的对口生考试,根据考生志愿和成绩升入本科或者专科学校继续学习。同时,不管是高职层次还是小中专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全国自学考试和成人高招继续学习,获取更高的学历。”
宋学新还进一步分析说,根据多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入校时中招成绩较差,但选择了对口升学道路的学生,相比同水平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从3年后参加高考的成绩来看,升入大学的比例更大。
陈锡畴也表示,尽管相比普通高招来说,对口升学存在着选择院校较少、本科计划少、学生考取的多是高职高专等“劣势”,但与低分考生选择在普通高中和优秀考生共挤高考“独木桥”相比,对口升学仍是一条可供文化课基础差、又希望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的学生选择的一条扬长避短的捷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以上诸多继续深造的渠道,很多学生和家长却并不了解。同时,还有不少学生和家长认为,单从就业来看,中专的学历和文凭低将成为就业路上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如今,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连大专生、本科生找工作都很难,一个中专生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郑州市金水区一位学生家长的话,代表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心声。
中专和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究竟如何呢?记者从郑州市教育局了解到,去年郑州市从普通高中毕业后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就业率是55%,而从中专学校和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5%,一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
同时,来自国家教育部的一份统计资料也明确显示:近几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均高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部分发达地区出现了“技工荒”,甚至有的城市用远远高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待遇,也招不到合适的高级工。
中职教育期待发展春天
8月12日,记者在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看到,前来咨询的学生和家长接连不断。“近来,每天到学校咨询和报名的学生都比较多,今天一上午就来了30多人。”该院负责招生的荣艳丽老师告诉记者。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来自新密的学生家长王广占。他是带今年从新密一初中毕业的儿子王亚飞来学校报名的,他为孩子报了酒店管理专业。据王广占介绍,去年他把从新密城关镇二初中毕业的女儿陈冰倩送到这里的酒店管理专业学习……
“我之所以把孩子送到职业学校,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不是太好,即使将来上了高中考学也很困难。在这里,他们起码可以学到技术,毕业后好找工作。同时,国家还有很多优惠政策,孩子想继续考大学途径也比较多。”王广占说。
3月24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决定: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力争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100万,达到650万,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总体上要把握发展节奏、控制发展规模,把工作重心放到提高质量上。
而据新华社8月14日《技能人才短缺成职业教育发展机遇》的消息称,今后几年内,中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的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每年需要新增几十万人,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未来社会对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技能工、技术工和熟练工的需求将不断增大。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据了解,目前,郑州市有中等职业学校90所,在校学生12.7万余人。另外,省属中专48所,在校生12万余人。郑州市区域内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总数就近25.7万人,大约相当于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量(13.1万人)的2倍。可以看出,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郑州市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学新介绍说,为了给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提供上学的机会,按照省招办有关规定,今年我省普通中专招生录取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录取初中毕业直接选报中专的考生,根据考生志愿和各地市划定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按照高低分顺序和学校招生计划录取。第二次录取,将对初中毕业后报考高中和普通中专落选的考生重新征求志愿,根据普通中专学校第一次录取后的缺额计划,按照考生志愿和第一次录取时划定的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进行录取工作。
“第二次集中录取将在9月份进行,落榜考生请尽快报名,其中五年制大专班、‘3+2’大专班只招收参加今年中招考试并且成绩达到最低控制分数线(课改区220分,非课改区200分)的学生,小中专可以凭学生初中毕业证招收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宋学新强调说。
记者还从郑州市教育局获悉:为进一步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层次,目前,郑州市正着手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在全市建起10所5000人规模的高等职业学校,10所2000人规模的中等职业学校,3~4所高标准的技工学校,以高等职业学校为龙头,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为骨干,市区各类职业学校为基础,辐射全市、城乡,形成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体系。
“尽管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规划出新的蓝图,也制定出不少优惠政策,但中等职业学校本身所面临的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和专业设置等问题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改革。否则,培养的毕业生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郑州信息技术学校副校长李瑛既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充满希望,又指出了亟待改革的现实问题。
摘自:教育时报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