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10-14 11:41:19
老师纳闷:资源多了学生却不“领情”
由于新课程要求有时代性,学生需要了解很多时事新闻,一些学校又专门做了“新闻联播”,比如,南京外国语学校每天用电子屏幕滚动显示当天南京及全国的重要新闻标题;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每天中午在艺术中心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午间新闻30分以及其他科技类、英语类节目。
近日的一天中午,正是南师附中新建成的艺术中心播放新闻的时间,记者看到,一个能容纳300人的报告厅里,学生寥寥无几,后来播放科技类短片的时候才来了几十个学生。“对学生来说,这里又是背投又是投影,环境还这么好,中午来这里也是放松,同时再接受一些新知识。刚开始学生还蛮感兴趣的,有100多人来,后来就越来越少了。”说到学生来得少,负责对学生开放和管理艺术中心的施力民老师感觉有点遗憾。他也是该校图书馆的馆长,在他看来,艺术中心和图书馆是“冰火两重天”:“这里没有人,那里却人满为患,每天有三四百本的流通量。”
南师附中是南京市课程改革走得比较前的学校,只要是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学校都尽可能提供给学生。这个学期还专门派了高一、高二的化学教师和实验教师每天下午对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每周提供两个实验让学生做。“很多资源学生都没有利用好,很可惜。”该校教育服务处主任周俊说。他认为,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校和教师在努力地转变理念,但学生的自主性不够,学生自身学习方式没有转变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高效利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生疑惑: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
学校里有这么多可以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资源,学生们怎么看?记者采访了几个高一年级的学生。一位女生说:“每周学校门口都会贴出预告,但我基本上不关心,还是认为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更多的同学表示,学校的活动丰富多彩,但不知道自己该选择什么,大多是没有目的地这里看看那里学学。
施力民老师说,有些场馆开放会出现先热后冷的现象,可能也跟学生的选择和学校越来越多的资源开放有关。很多学生从小就知道有图书馆,他就能有去图书馆的习惯。要有一段时间,学生才能对新的资源的利用形成习惯,这大概要半个学期。但他也表示出担心:“虽然学校不断地在指导学生,但一部分学生就坐在教室里,从来不去尝试利用这些资源。”
校长建议:给学生开讲座介绍新课程
有中学教师认为,南师附中有那么好的生源,学校的各方面条件也好,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其他很多普通中学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一位高中物理老师说:“学校开放了那么多场馆和资源,不是单单给学生放松玩玩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但学生并没有理解这些资源开放的意义,因此他们参与起来也不积极。”
“新课程不能光老师这边一头热。”玄武区一所中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这样认为。他指出,新课程的实施,南京市做了很多准备,但主要还是对教师培训的多,学生几乎都不了解新课程。教师用新理念了,而学生还用老办法,教学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在采访中,好几位中学校长都建议,由于新课程牵涉的方面很多,学生自身也有适应的过程,教导处、班主任最好给学生专门开一个关于新课改的讲座,介绍新课程的理念、意义并做出指导,让学生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更好地发展。
专家指导:有“三个意识”能学得更好
新课程改革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学校提供了那么多资源,学生凭什么来进行选择呢?南师大附中教育管理处主任张学慧认为,如果学生一上高中就有选择的意识、信息的意识和储备的意识,就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课改。
“要有选择的意识,相对以前来说,学生要更早地分析自己,认识自己的特点、长处,根据这些,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做一个规划,是有几条路还是一条路,要设计好。”张主任说,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前提下来选择参与什么样的活动。发展自己很重要的一点是兴趣的培养,张主任建议学生尽可能多地关注和收集老师在课堂上提供的或者学校公布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发展进行选择。张主任还特别提醒,有的信息不是坐在教室里就能知道的,学校开放的各种场馆,学生最好多跑跑。
学生还需要具备的就是储备意识。张主任说:“有的同学的人生规划很窄,比如就要考上一个理工科的大学,其他的学习都排斥了。在确定人生发展的轨迹以后,还会碰到很多新情况,只要学习精力允许,同学们不妨在自己定位的基础上稍微扩大一些。学习的目的性太强不好,‘全营养’很重要,只有金字塔的底座大一点,金字塔才能搭得又高又稳。”
出处:龙虎网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