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远程教育学科的“中国学派”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5-17 11:22:34
《中国远程教育(综合)》卷首前年年初曾谈及,远程教育研究近年来大有成为教育研究“显学”的趋势,已有专家适时地提出要创立远程教育学科的“中国学派”了。远程教育学科建设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也需要各方面的广泛参与。作为远程教育专业期刊,《中国远程教育(综合)》对于学科建设理当予以特别的关注。前些时,该刊策划了远程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专题,最近又以“中外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举行了一期“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研讨活动。本期发表的活动综述《在国际视野中观照远程教育的本土进程》,见仁见智,有兴趣的读者从中或可得到某些启示。
远程教育学科建设是个理论创新的过程,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我们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包括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又应该深深扎根于“本土”,无论如何都不能像北京师范大学郭华博士谈教育研究问题时所批评的,“用他人的思考代替我们自己的思考,用他人的理论作为我们自己的理论,用他人的实践代替我们自己的实践,甚或用他人的实践来规定我们的实践”。这里面非常重要的是,研究者必须具有有关人士所倡导的“自觉的问题意识”,而所谓问题,在这里指的正是中国远程教育发展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实际矛盾。其实,把学科建设本身作为目的,或者把创建或重建某种理论,视为学科建设的首要或终极目标,恐怕都是值得商榷的事,最关键的还是得看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相关的研究对于解决我国教育问题到底起了什么样的实际作用。
对于理论的价值,我们不应该有任何怀疑,但这种价值的实现,离开了实践显然就无从谈起。都在说要用理论指导实践,但如果像有人指出的那样,“脱胎于实践的理论仿佛是一条跳过‘龙门’的鲤鱼,摇身一变,开始俯视、轻视甚至蔑视起具体的实践”,这样的理论最终恐怕只是“看上去很美”,仅供研究者“孤芳自赏”而已。去年早些时,《中国教育报》发表了一位编辑的署名文章,认为教育科学研究要有“解释力”和“影响力”两条腿,“瘸腿”的研究是残疾的,如果一条腿都没有则是没有价值的。在远程教育研究中,实事求是地说,“瘸腿”甚至“没腿”的情况同样随处可见。别的原因且不去管它,文中引述某位老专家的话说,要用母亲教我们的语言来表述教育科学成果,这就很值得我们反思。
数学家陈省身不久前去世,相关报道引述拉格朗日的话“一种数学理论应该能向大街上遇到的第一个人解释清楚”,说陈省身一直把这当作“好的数学”的评价标准。据说近代以来学科的细化和专业化使这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陈省身晚年也一直为这个矛盾所困扰。不过,远程教育学科建设及理论研究,当前适当强调这种“好的数学”的评价标准,也许还是有些实际意义的。
出处:《中国远程教育(资讯)》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