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在信息化进程中寻求发展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5-17 11:22:47
——访“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刘雍潜
在信息化进程中,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发展状况如何?前不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中期成果报告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梳理。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课题组副组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秘书长刘雍潜研究员。
问: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这一课题在教育技术理论研究方面的创新点在什么地方?
答:课题组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体系、学科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中期研究成果,我认为创新点可以概括为一组定义、双重定位、三层内涵、四个阶段、五项论述。
一是提出了一组定义。我国的教育技术领域和国外有所不同,它既是一门学科专业,也是一项事业,同时还是一种产业。
因此,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相关概念应该由不同层面的定义分别来表述。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实践层面的定义和理论层面的定义共同组成了教育技术领域完整的定义体系。另外,教育技术学科的逻辑起点涉及“教育”和“技术”两个方面,具有双重性;学科存在三层内涵,由研究的领域、内容和范畴三个层次构成;从哲学的高度对我国教育技术的过去和现在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中国的教育技术由四个发展阶段构成的观点;总结出了学科的理论框架:由本体论、核心论、过程论、资源论和绩效论构成。
问:此课题在实践方面又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答:在实践方面,我们发动广大专家、学校、教师、企业参与,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
首先,从协会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教育技术标准,对所有参与教育过程的人: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技术职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教育技术素养的基本要求和绩效指标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这些标准是建立在技术素养层面上的,不仅仅是把技术作为工具,更强调把技术转化为能力和责任。
另外,在实践领域研究中完成了一批可以在教育系统中应用的成果,包括示范性案例、整合模式等。
问:在前一段的研究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接下来的研究如何改进?
答: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建议,理论研究框架应适度扩展,需要考虑学科之间的比较研究。北京邮电大学房鸣教授提出,技术性的标准在刚开始时最好不要太具体。北京大学汪琼教授认为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应带有综合性、混合性,要把过去与现在的、技术与教学的东西融在一起。对于这些不足的方面,我们将会进一步加强研究,以真正为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出处:中国教育报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