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司动态 网络高等教育 职业人才培养 答疑网 101网校 基础教育 国际教育 关于我们 IR
当前位置:首页 > 备份 > 教育新闻 > 行业动态 > 其它 > 正文
新闻搜索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化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5-17 11:22:49

  近年来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各级政府和相关产业倾注了巨大的资源和资金,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效益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敏感话题。另一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让信息技术进入组织培训、职业教育和大中小学生课堂,并使之有效地支持学习、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与教育改革的成败息息相关。显而易见,这些问题的关键因素都在于教师。因此面向教育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必然得到政府、企业界、学者和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倾心关注。

  10月23日,“面向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会议期间,群英荟萃,中外近20位专家作了特邀讲演。学者们的讲演可称议论风生、异彩纷呈,从中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主线梳理下来,可以发现人们共同关注的关键点。这些关键点基本是所有讲演者的共识——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专家学者亦或企业界人士。

  教师专业标准的红线

  很多教师自嘲:中国的教师是最没职业感的职业。

  职业感源于专业的自信,缺乏职业感的职业,大抵是由缺乏公认的专业标准和楷模所致。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主任祝智庭,在他题为《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演讲中,引用了美国学者科尔文(G.GROWIN)等人提出的“专业”的标准。凡是称得上“专业”的,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为公众提供服务,可以成为终身投入的事业;

  2,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非一般人可以轻易获得;

  3,能够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

  4,有足够长的专业受训时间;

  5,对工作和顾客负责并注重服务质量。

  祝智庭提醒道:中国教师专业化的工作,应当符合这些特征。

  这五条标准,勾勒出了一种十分理想化的职业状态。虽然没有十分具体而微的阐释内容,但却是一个基本的指向。全国教师教育学会会长马立女士对中国信息时代的专业教师的描述,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掌握合适的教育技术,拥有新的课程观点,具备新的自我角色意识,秉持新的教育理念。

  祝智庭列举了美国的教师专业标准,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1,教师对学生及其教学尽职。要能够识别个性、因材施教,悉知学生发展与学习规律,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认知外特性的发展;

  2,熟知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能欣赏学科知识如何创建、组织及与其它学科的关联,掌握学科教学知识,产生多种认知途径;

  3,负责管理与督导学生学习,能够采取多种方法实现教学目标,能够协调群组学习,能够激励学生学习,能够经常评估学习过程,能够策划针对目标的学习活动;

  4,具有实践智慧,能从实践经验中学习。具有教学谋略,虚心学习,应用教育科研成果改进实践。

  中国的教师职业在以往人们的认识中,似乎是许多人皆可担任;即使现在有了教师职业资格概念,但主要也是看重任教的时间,实际上并没有很系统很科学的专业化标准。支持教师职业感的,从来是“园丁”、“蜡烛”、“春蚕”之类强调辛劳和奉献的道德准则,而非真正的专业标准。这使得教师在中国的地位,始终像个“虚”的偶像而非“实”的职业。这次会上,对教师专业标准的反复言说,反映了教育界为教师职业寻找真正的专业形象的强烈意念。这种意念如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众人的演讲中;而这根红线的存在,使记者强烈感受到某种异乎寻常强烈的群体认同的氛围。这显然不仅仅缘于教师们对自我职业强烈的尊严感,更是教育界科学意识成熟的表现,反映出社会需要对教师职业的专业素质作出科学的界定。

  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自守

  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宋永刚在发言时特别强调: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教师学会做课件,而是要为终极目的服务。这个终极目的,他自己在同一篇发言中作了解释,就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句话在公众心目中,一般是被当作教师奉献精神的阐述。而用在此处,更是在强调教师自身的定位:不论技术如何玄妙,教师永远是教育的支配者;技术永远应当为实际教学服务,并对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设计无条件服从。再延伸一点,即:教师永远应当坚持自己的本色,跟随自己的专业理念,不可沦为技术的附庸。

  几名中国学者在演讲中用了超长的篇幅反复阐述教师专业和教师自身成长的特殊之处,实际上也是在强调这一点:在技术沙文主义横行的信息时代,师道才是教师应当坚守的最终品格。

  马立说,当代教师的专业技能,一定要包括自我反思和发展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教学设计和教学监控的能力,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了解学生、有效地与学生沟通的能力,教学资源应用开发的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然后她重点强调:师德教育,是教师教育的核心成分。当代教师更应该突出关爱学生、教书育人,身正名洁、为人师表,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内在素质。建立一支专业教师队伍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教师个体和整个社会群体专业素质的过程。

  教师专业的发展,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发展。这是教师的本色所在,也是教师专业得以成立的基础。马立还在演讲中反复申明教师专业不可磨灭的特殊性——那是一种庄严的传统和无可替代的品质,与哲学、艺术等一切探及人类精神世界深处的专业传统和品质等同: “教师专业的发展,必须同时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的养成与提高。仅仅具有专业知识的提升,并不代表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是具有浓厚个人特色和自觉性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充分的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必须将所有外在影响的因素都内化为个人发展的积累,这样才能得到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是通过体验、思考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是对专业知识和理论进行感悟、内化,并与个人的应用情景相融合而成的……”

  当社会上正在大张旗鼓地宣传现代教育技术先进的时代性、对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性时,教育一线的实践者和思想者们却仿佛已经看到了这种潮流对教育自身传统的无形消解,而开始大声疾呼尽力强调教师自身品格的重要。如果将这种坚持与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初期曾经出现的技术崇拜狂热相对照,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明智的清醒,甚至是一种源于强烈的群体认同感的警惕。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适当的疏离和警惕不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普及;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也许恰恰是帮助教师与技术更加高效地结合并相互促进的最佳方式。回顾几年来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盲目跟风造成的巨大闲置与浪费,甚至导致信息化走偏方向的事例,并不少见。如此看来,教师群体的这份清醒与自珍确是极为难得的。

  国际资源参与教育理念更新

  作为教师专业化核心的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国际资源的参与是研讨会的另一重要主题。

  祝智庭在会上说出了不少教师的郁闷: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费尽心机搜罗到的课外资料拿到课堂上,却经常发现学生早已预先通晓,甚至了解得比老师更多。祝智庭认为这一困境实际反映了互联网时代师生地位的变化: 信息技术改变了信息资源的社会分布形态,造成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可选性。这导致了教育活动的背景由信息不对称变为信息对称,因此改变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引起教育者权威性的削弱,逼迫教育模式走向民主,也迫使教育者更多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我强化。

  祝智庭认为,教育技术改变了,教育方法也应该改变;而这一切背后的实质,是教育观念应当改变。他提醒说:技术的变化不会自然地带来观念的变化,因为传统的教育关系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对新技术的应用就有阻碍作用,即使应用了,也不是所有的高技术都能带来新的教育关系。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学校都普遍使用新技术强化着传统的教育关系,而不是利用新技术创造有利于学生探索、建构和发现的新型教育环境。于是种种面向教育信息化、宣称着力培养教师新教育观念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工程)就越来越多。他列举了几个此类项目,如教育部与英特尔合作开展的未来教育项目、“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模式”北京实验区的实验项目——基于案例的校本研训、教育部与微软合作的“携手助学”项目,等等。他的观点,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的讲演中得到了印证。

  中国发展教师专业,其中关键是致力于教育观念的转变。黎加厚题为《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的讲演,以超过一半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在这一浩大的“洗脑”过程中,来自国际的力量所起的引人瞩目的影响。他认为,IBM、INTEL、微软、苹果等跨国公司的教师培训项目竞相进入中国,其意义十分深远:

  1,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中国本土化的实践相结合,对中国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2,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和项目本身公司管理的机制,对我国教师教育的机制有借鉴、培养、促进的作用;

  3,国际化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和网站等,这些教育资源的开放,对我们教师教育的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发展同样具有促进作用;

  4,国外这些项目对中国教师教育的资金支持,不可忽视。

  据介绍,英特尔公司的未来教育项目,对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贡献独具特色。这个项目的教学资源包括一本教材、一个网络和一套光盘,原系英特尔于2000年在全球启动的一项信息化教育计划的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