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司动态 网络高等教育 职业人才培养 答疑网 101网校 基础教育 国际教育 关于我们 IR
当前位置:首页 > 备份 > 教育新闻 > 行业动态 > 其它 > 正文
新闻搜索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创教育信息化新局面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5-17 18:06:28

    辛宝忠在2004年东北地区网络教育技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为总结交流近年来东北地区教育系统在网络建设、网络技术和网络应用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探讨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及应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由黑龙江省教育厅、CERNET东北地区网络中心、黑龙江省远程教育学会网络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东北地区网络教育技术研讨会”于2004年1月7日—9日在哈尔滨召开 ,会议邀请到了国内著名网络教育技术专家做学术报告,对东三省的网络教育技术工作进行工作研讨和经验交流,并进行论文评选工作。 

    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黑龙江省远程教育学会会长辛宝忠同志在此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 努力开创教育信息化工作新局面》的讲话。全文如下:

同志们:

  新年伊始,我们在这里召开东北地区网络教育技术研讨会。这是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指引下,东北地区网络教育界的专家、领导济济一堂,共同研究探讨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与应用,促进东北地区的教育早日实现信息化、现代化,从而更好地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的一次重要会议。首先,我代表黑龙江省教育厅,向光临这次会议的辽宁、吉林教育厅的领导、cernet东北地区网络中心的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企业界的朋友和东北三省与会的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猴年吉祥,万事如意!这次会议也是我们黑龙江省很好的一次学习机会,希望我省的各位代表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多与辽宁、吉林的专家们交流、请教,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我省的网络教育技术水平。下面,我想重点介绍两个方面的情况。

一、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我省现有普通高校55所,在校研究生23630人,本专科生392246人;成人高校36所,在校生121284人;中等职业学校331所,在校生220641人;小学11400所,在校生2401918人;普通中学2719所,在校生2401078人;职业中学14所,在校生13032人。

  近年来,我省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是设立机构,明确职能,切实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对我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2000 年,在省直机关机构改革,各厅局都在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的情况下,省政府批准教育厅成立远程教育处。具体负责:全省远程教育统筹规划与发展建设工作;组织协调普通高校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远程教育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工作;负责全省电视大学及各地电视大学分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管理全省电化教育和教育音像出版工作;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作;开展远程教育与电视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工作;协调有关部门进行全省远程教育网络发展与建设工作;规划、管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管理中国教育科研网的有关工作等。远程教育处的设立,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宏观管理、组织协调、业务指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职能作用。

  二是不断加大投入,硬件设施建设具有一定基础。1995年,我省较早地成立了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1999年“一号工程”投资960万元建设了黑龙江省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平台。2001年9月教育厅机关局域网进行了升级改造,网点数由80个扩展到260个,并实行了内外网隔离。2002年7月开通了与教育部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实现了电子信息网上报送与交换。为支持东北农业大学开展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我厅从 2000 年开始,每年给东北农大下拨 200 万元远程教育专项经费,到今年已累计投入 800 万元,有力地支持了东北农大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目前,高中有计算机室347个,占75.1%,有校园网的高中133个,占28.8%,计算机9464台;初中有计算机室1143个,占49.4%,有校园网的初中211个,占9.1%,计算机45646台;小学有计算机室2000个,占15.8%,有校园网的小学543个,占4.3%,计算机54138台;全省中小学在校生数与计算机数的比为46.5:1。高中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部分初中和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全省55所普通高校中,85%以上已建成校园网,且均接入了宽带网,其中有20所院校还同时接入了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教育科研网哈尔滨城域网已于2002年10 月正式开通。

  三是重视人员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在1999年省政府出台的《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就明确提出要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开展信息技术培训。2001年我厅印发了《黑龙江省2001—2003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对培训的目标、任务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近年来,我省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各级培训管理组织和培训部门,加强了培训基地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2000年以来,全省中小学有20万人次参加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占全省中小学教师总数的58.8%,培训合格的有10万人,占全省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9.4%。

  四是一些地区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哈尔滨、大庆、牡丹江等地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投入大、速度快、覆盖面广,在校园网建设、师资培训、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信息技术课教学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提高。目前,我省有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2个,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7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29所,这些地区和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手段等都在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我省中小学教师在历届全国性的课件制作大赛中名列前茅。我厅与省通信公司共同建设的“校校通”统一应用平台和资源库——“育龙教育信息网”已初步建成开通,全省已有39个市、县(区)的448所中小学采用该平台实现了“校校通”。正在建设的“龙江远教网”也即将开通。东北农大、哈工大、黑大等9所院校还在校园内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工作,一些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也已启动。现在,东北农大、哈工大已成为全国67所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学校之一,在省内设有 14个校外学习中心,在省外设有40个校外学习中心,共开设17个专业,在校生15777人。21 所省外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在我省设有 37个校外学习中心,在校生8800人。到 2003 年春季,全省电大系统已有 89 个开放教育办学点,21 个专科专业,15 个本科专业,在籍开放教育学员 32980 人,毕业生 4177 人。

  五是深入探讨,理性思考,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工作。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信息化将不断变革、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理论探索,进行深入地研究。为此,我们积极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工作。2002年,我们对省远程教育学会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将原来只由电大系统组成变为由电大系统、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普通高校、中小学校、电信企业共同组成的全方位的现代远程教育群众性学术团体,进一步充实了理论研究的力量,扩大了辐射面。为进一步促进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我省于2003年7月成立了省远程教育学会网络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开展网络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为了这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该专业委员会作了大量的会议筹备工作,在此对他们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我们还积极利用我省《现代远距离教育》杂志这块理论阵地进行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探讨、经验交流、工作指导。

  应该说,虽然几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我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还只是刚刚起步,与辽宁、吉林等兄弟省市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与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地区和单位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还存在重硬件,轻应用的现象。二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建设标准尚未统一,管理法规、制度尚不健全。盲目建设、资金浪费的现象也还存在。三是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硬件环境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各市县、各学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四是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明显滞后,教育信息采集、教育管理的手段尚未实现网络化、现代化。我省目前尚无系统的教育信息资源库,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还处于无序状态,优秀的教育资源还没被充分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的总量不足,不能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育管理软件、教学应用软件等标准不统一,严重影响资源的共建、共享。教育信息的收集与发布、教育数据的统计、学生学籍管理、电子注册等工作还未摆脱传统方式,这些都制约着教育信息化向深度发展。五是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全员计算机应用型能力培训需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精通信息技术、业务熟练、能快速解决各种问题的技术人员还不能满足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巩固和发扬所取得的成绩,正视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抓住机遇,增创优势,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靠教育信息化来实现全省城乡、地区、学校间教育的均衡发展,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接受同样的优质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