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司动态 网络高等教育 职业人才培养 答疑网 101网校 基础教育 国际教育 关于我们 IR
当前位置:首页 > 备份 > 教育新闻 > 行业动态 > 其它 > 正文
新闻搜索

大学生占网络用户21% 网络素质有待于提高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5-17 18:14:50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约占21%,是上网用户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这本应是一件好事,也是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需要。然而分析一下莘莘学子们上网到底在干什么,却着实让人大吃一惊。他们上网不是人们想当然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而是——上网聊天,更有甚者在网上算命、玩游戏,有的学生因聊天上瘾,竟连上课都给忘了。聊天与游戏基本上成了大学生上网的主旋律,在学生上网主要集中地的一些网吧、学校机房甚至学生宿舍,大约90%的大学生是泡在聊天室或游戏网站上。至于网络的基础知识、综合技能,尤其是如何利用网络与自身的专业学习、人生发展、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大部分学生根本是一片茫然。因此,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有待于提高,这是摆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常言道,正气不灵,邪气上升。我们姑且不要求教授们全都留有网络作业,或由网络来辅助上课,或者都简单地把自己的教案、讲义(且不谈多媒体化)放到网上,任由学生下载、学习、复习,我们仅就大学生上网存在的问题略作分析。

  (1)过度上网导致生理异常和心理异常。

  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dopamine)水平升高,这种化学物质会令患者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沉溺于网络中的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但之后的颓废感和沮丧感却更为严重。时间一长,就会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如一名三年级男生从上学期开始,经常在早上8点进入机房,直到晚上9点机房关门才离开。由于长时间过度上网,该生形容憔悴,情绪低落,并常伴有莫名其妙的言行,出现了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异常。据医生说,这种症状属于网络性心理障碍,多发于青年男性。患者由于过分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或浏览而出现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

  同时,由于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有的学生将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不加区分,从而导致异常症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属于抑郁性神经病。医学上把这种症状叫做“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简称IAD。患者初期只是表现为对网络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之后就很容易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情绪,甚至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等各种疾患,需要接受深度的心理辅导和相应的医学治疗。所以要使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回到现实中来。然而,大多数的学生网迷并没有意识到IAD的危害,仍有很多学生将上网看成是一种时髦的娱乐,而忽略了它的副作用,最后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沉溺其中而欲罢不能。因此,学校做好这方面的引导工作已刻不容缓。

  (2)理想与现实、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

  经常泡网的学生,大都性格内向、敏感,抑郁和缺乏社会交往,他们平时往往因缺乏自信而采取逃离现实的回避行为。网聊给他们带来了一个“能够找到自我”的虚拟环境,然而网络毕竟有它的局限性,尤其是对外界客观事实的了解只是片面的,它毕竟只是一种虚拟的世界,谁也不可能只沉溺于其中而不食人间烟火,因为人终究是生活在真实的现实社会里。如果长期脱离现实,就没有了人与人之间那种真实的互动感觉,一旦进入社会后就可能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甚至会出现社交恐怖症。因此,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或消极情绪的工具,会妨碍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人格的正常成长,阻碍自己在逐渐成长中的独立与心理的成熟。正确的做法无疑是,把互联网当作是自己实现或接近人生理想的工具与阶梯。

  (3)痴情网迷的社会问题

  某大学的一名自小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因痴迷于网络游戏,旷课数月泡网吧,致使6门主要功课“红灯”高挂。在降级补修期间,仍执迷不悟,将功课弃之不顾,最终被学校勒令退学。难怪该学生家长痛心之余到某报社泣不成声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网络引发千奇百怪的社会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似乎得归罪于网络的匿名性。网上的ID是由个人设定的,有一定的随意性,所以与网络有关的交往也与真实世界大相径庭,如果您直接把网络拷贝到现实社会就会出现啼笑皆非的结局:一位家居北方的男生在网上结识了一个南方“女孩”且相谈甚欢,渐生爱意,但当他千里迢迢借钱南下觅知音时才发现,对方已年逾50,巨大的反差使他在极度失望之余竟欲自寻短见;又如某女生怎么也不会想到,盗窃自家两张大额存单提款的窃贼竟是两个月前在网上“一见钟情”的男友……类似的由网络引发的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问题也不时见诸报端。

  大学生们网络素质有待提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造成大学生们网络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是高校在网络素质教育方面的不足,之二是高校网络环境的普遍匮乏,之三是学生自身对网络认识的偏差。当然,在主观上,大学生自身对网络素质的不屑一顾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不少学生认为网络就是发发邮件,玩玩游戏,聊聊天什么的,根本没有将网络应用到学习、拓展知识面以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个层面上来。

  从长远来看,大学生用户永远是未来网络用户中最主要的一支力量;要实现中国的信息化,与世界同步发展,最终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网民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就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根本;如果缺乏这个基础,中国网络建设的快速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于是,全面提高我国大学生互联网文化素质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高校必须担负起这一“有中国特色的”历史重任,在学生上网的教育与引导方面作一些探索,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培养。互联网在美国最先应用的领域不是商业,而是教育领域。美国高校都已联入国际互联网络,大学现在大都提供某种形式的远程教育,包括各种课程、讲义以及在线学习小组。美国大学生对网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很高,并且成为当今整个网络产业中新技术、新思想的主要来源。从根本上说,大学生是一个国家中接受过良好教育并将对国家未来走向产生巨大影响的群体,他们的网络素质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么整个国家也很难在未来的数字经济时代成为强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已不能不对我国大学生的网络素质产生忧虑。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重任。本人根据长期有关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此提出几点看法供大家探讨:

  (1)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目前在校园网络信息资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内容少,更新不及时,关于专业知识及科研方面的信息匮乏。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建立一个较完善的FTP站点,并多装一些最新的软件以供下载使用和学习;将学校的宣传版制成网页,定期推荐一批好的网址,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在增加专业信息资源方面,可在校园网中多设一些权威性的专业学术站点的镜像,设立一些有实在内容的专业学术主页;还要“号召”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

  (2)普及使用网络知识

  普及使用网络的有关知识,历来是同学最强烈的呼声。他们说,影响自己上网的积极性与效率的主要障碍,是对网络相关知识缺乏详细的了解,而目前一些网络知识讲座,因缺乏系统性而达不到好的效果。因此他们希望学校能将网络培训作为一个经常性的建设计划,通过多组织一些网络知识系列讲座和选修课甚至必修课,或将网络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中,来提高学生使用网络的技能与水平。另外,在注意传授网络应用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网络素质教育,注意网络使用的道德规范,使学生上网时能够进行比较好的自我管理。本人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互联网文化概论》,就曾经是一个有益的、成功的尝试。

  (3)促进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

  目前校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范围还比较偏窄,在以教学科研为主的大学中,并未充分发挥出它在教育学术上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将网络应用到教学中去:在加快教学软件开发的同时,应加强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尝试用网络教学代替部分课程,以改善目前的教学方式;应调动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在网上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例如将教学讲义在网络上发布;其次,应利用网络加强学生与教师的联系与交流。在校园网上开辟教师网页,教师也可以走进网络去了解学生,师生之间可通过灵活多样的网络方式促进沟通,也可通过网络收发作业、进行学术思想交流;另外,还要将网络应用到学校管理中。一方面学校可利用网络收集学生对学校事务的建议及学生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学校的形势、政策。

  在引导方面,可组织有关专家,开设一些上网指导课,让大学生懂得在互联网这个知识宝库中到底能做些什么,如何挖掘宝藏,如何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等问题。同时多开辟积极向上的网站,组织具有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信息上网,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科学研究等等方面的重大进步就是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源。开发这些资源,主动传播到全世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垃圾的入侵,消除其不良影响。高校的德育工作也要加大改革力度,进行现代化、信息化,着眼于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分辨、选择和综合利用的能力。

  (4)促进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

  比如组织开展电脑网络大赛,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综合运用能力作为大赛的目的。比赛的内容侧重于大学生们的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