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IT人才教育“校企对接”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5-17 11:29:47
2003年,中国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633亿元,2004年,这个数字预计将继续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然而,这个产业也正在遭遇人才缺乏的尴尬: 每年至少存在20万软件人才的缺口,而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扩大。同时,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缺乏综合能力、应用能力较强的软件人才,尤其是国际化软件人才严重不足。
如何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趋势的合格人才?软件人才教育应遵循怎样的发展思路与创新模式?2004年7月29日, “2004国际IT人才教育培训高峰论坛”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开讲。教育部、北大软件学院、IBM、惠普、东软集团相关人士,一批教育界、IT业界的高端人物汇集于此,围绕 “探寻IT教育新路,推动软件产业持续发展”的主题,共同分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IT人才结构和需求变化,研讨如何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实用人才,以及如何与人力资源市场对接等问题。
企业的声音——企业需求变化与学校教育盲点
软件业是个几乎完全依靠人才的产业,软件人才的水平决定软件产业的水平。而中国软件人才严重缺乏已经成为亟待突破的瓶颈。一方面,学校在竭尽全力地培养人才,每年将大批大学毕业生推向社会;另一方面,软件企业却痛感人才缺乏。这个缺口除了数量上的不足之外,软件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也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不小的差距。那么软件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软件人才?软件企业对目前人才状况最头疼的是什么?本次论坛上,世界最大的IT业跨国公司IBM、位居全球IT市场前三甲的HP、中国领先的软件与解决方案提供商东软,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对话:
郭希文,IBM大中华区人力资源部总经理——
“学校成功的地方,在于它以一种很集中的方式致力于知识的传输,它有其它地方所缺乏的专注、单纯的氛围。但这只是属于知识层面的。而我们比较欣赏的人,他必须具备比较好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进行归纳总结、将零碎信息完美整合的能力,这些能力是现代人才的标志。我认为,学校和学校里的教育者现在应当加快与世界接轨的步伐。为了高效率地培养这种现代人才,学校应该趁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
孙振耀,HP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
“对人的尊重、沟通的能力、分工合作,以及一个非常积极的工作态度,这在企业的环境里是最重要的,我们在挑选合意的人才时,最关注的就是这些;同时在我们内部培养一些重点员工的过程中,对这些修养的培养,也是最为重视的。
“这个暑假,我们组织了一个学生夏令营,找了大概五六十位在校大学生,到惠普公司参加一个多月的暑期训练。这个暑期训练课程里,有一项叫拓展训练,就是让学生集体参加很多复杂的活动,希望能够培养他们知道如何互相分工合作。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大部分是技能和知识,而对于在一个企业的环境里所需要的价值观以及如何去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并把这个价值观用有效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校学习这些的机会可能比较少一点。”
刘积仁,东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传统的大学里,在强调学生知识结构的时候,忽略了很多除了知识以外环节的教育。刚才IBM和HP讲到企业用人的几大要素,我把它们列起来,大概就是这些:客户为尊,勇于负责,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值得信赖,自我驱动,热诚、适应性、创造性。这些素质的培养,都应该是在平时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的,但是我们传统的教育却没有。
“这种教育的方式给我们企业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就东软来说,我们每年要花很多钱对新员工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在这方面,每个象样的企业,每年都要花很多钱,我们一年都要花进去几百万;如果再把各个方面培训的费用加在一起,可能要上千万。”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一方面,IT知识升级换代之快大大超过人们的想象,学校知识传授的速度经常赶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另一方面,知识无疑是重要的,但绝对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对于培养一个最终要进入企业工作的软件人才来讲,学校还有许多需要教育的内容。这种内容的更新、升级,其前提实际上是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和培养方法的创新。与会的企业高层人士,在这一点上基本持有相同的意见。
对话:
郭希文:“我自己的感觉,中国的教育可能需要更加开放一些,教育中所谓的互动性要再多一些,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动其实就是一种分工的开始,是一种思想互相碰撞的开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在学校教育里,应该大力加强的一个地方,是怎样在教学当中尽量给学生增加一些实战的经验,让学生及早地理解企业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除了知识以外,他可以及早进入所谓的社会大学。”
孙振耀:“企业怎样去激发员工的潜力,各家的方法都不太一样。惠普公司的方法是:给员工一个很清楚的目标,给他一个很清楚的评测标准,再给他一个大致操作的框架,在这个框架里面员工自己把任务完成。员工必须自己想办法寻找对自己有用的资源,自己去解决问题,遇到没有把握或者很困难的问题再回来找公司,找你的经理咨询;员工在知识之外的一些比较高的自身素养,就在这当中自然培养起来。这些工作历来都是我们自己做的,我们也希望学校里面能够在这方面多做一点,多一些对这种工作方法的基本的训练,这样对于减轻企业的负担,节省企业的成本,作用很大。”
刘积仁:“如果我们的教育跟企业能够变成一个无缝的联接,能够变成我们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从事外包的体系,能够定向地为企业开发这些资源,那么我们所有的软件企业都会变得更有效率,而我们的学院也会变得更受欢迎。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IT教育的模式,应该围绕着学生的价值,围绕着市场,围绕着我们的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不仅仅是就业,而应该是更高质量的就业。从这个立场出发,我们现在学校的机制必须要改革。”
教育界与学者的声音——从研究型转到面向产业需求
面对市场更高、更多样化的需求,原有的教育体制显然力不从心。2001年12月,教育部和原国家计委在35所著名高校启动了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建设工作,探索新的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这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办学特色体现在:着重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软件人才,办学方式相对比较灵活,在教材、教师队伍、学生实习等方面实现与企业的互动,随需应变。软件人才教育的改变已经开始。
陈钟,博士生导师,北大软件学院院长,曾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青鸟工程”的研发工作,创办北大青鸟集团并担任技术总监,北大青鸟寰宇公司第一任总裁,实现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003年全国软件学院中期评估,北大软件学院综合评比名列第一,被誉为“示范性软件学院中的示范”。他指出:“教育体制改革,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怎样打破学科型教育的陈规,向一种面向产业、面向工业界的教育方式转变。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做到以下方面:企业参与教育,教育要去理解企业,企业要支持教育,教育服务于企业。”在参与、支持和理解与服务的关系上,与会人员都或多或少作了阐述,但最有参考价值的则是各软件学院的实际做法。陈钟介绍了北大软件学院的经验,即打破学科的概念,把IT人才变广谱的人才体系,而不只是编程人员。这涉及到软件工程、电子工程、甚至艺术和管理等多领域的教育,意味着把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的边界都模糊掉,然后培养出一种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的人才。
北大软件学院目前设了7个系,7个系的系主任全部由学院从企业界人士之中聘任。例如童缙,原IBM大中华区软件部总经理,曾经在IBM从业32年。去年与陈钟在国外见面之后,当年10月份就加入北大软件学院任电子服务系的系主任。
在运用企业的资源支持学院设计相关训练课程的体系上,陈钟举了个例子:“比如做系统集成的训练课程。我们有多少教授具备实际操作系统集成的经验呢?可能很少,否则他们就不会去做研究了。但是IBM派了六位不同行业的系统集成的资深人员,来给我们上一门课,他们带来了非常宝贵的实际案例和教学。我相信,经过这种训练的学生,肯定会更加受欢迎。”教材的动态更新、课程设置的科学灵活,案例分析量的增大,项目实践时间的增加等等,都是示范性软件学院所做的探索和实践。而在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中,教师队伍的改变是一个重要因素,说到底,是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改变。
刘积仁说:“我们学校里的教师也正在面临着一个自我学习的挑战。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者说如何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是我们提升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刘积仁的经历与陈钟有些相似,都是以教授身份下海创业。不同的是,如今刘积仁出入于企业界与教育界之间,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东北大学副校长,而IT教育与培训也是东软集团的业务领域之一。继2000年创办中国第一所校企联办的IT学府——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之后,2004年5月,东软再次与东北大学携手创办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
刘积仁说:“大学离市场太远的背后,是谁离市场太远?是教授们离市场太远。我们的教授正在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当市场冲击了每一个角落甚至是政府的时候,我们的大学却独立于市场之外,那么教授怎么能够继续做教授呢?”
对话:
陈钟,博士生导师,北大软件学院院长——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