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教“大鳄”寻找新大陆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5-17 11:34:43
处女地的诱惑
外国远程教育巨头正在涌向中国,其速度和急迫的态势超乎人们想象。
2003年,在广州举办的英国教育展上,有三四十个英国名牌和非名牌教学机构进入中国,令观展的业内人士普遍吃了一惊。而最近的例子在今年4月17日,主要开发和经营“未来电脑”技术的中外合资企业IDV中国公司落户北京崇文区,与其携手而来的,是加拿大远程教育投资集团的巨额投资。本刊记者调查的结果,是此类案例不胜枚举。
中国网络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世界的注视中摸索前行。短短四五年发展历史中,它自发裂变出远程学历教育、远程职业培训、企业E-learning三大族群,并各自发展成势。初步攒下的基业,向观望已久的国外远教巨头们证明了跟进开垦的可行性,而这几块相对平坦的沃土的存在,更向他们招摇着巨大的诱惑——在老辣的商人们看来,可以省去先期普及推广的高昂费用。
一切都顺理成章。涌进国门探险的域外机构突然多了起来。
记者了解到的中外远程教育机构“亲密接触史”的公开起点,是在2002年初。而据业内人士透露,早在2000年,就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域外机构前来表达“牵手”的愿望了。
一个能令外部资源如此心动的行业,若非一片空白的处女地,至少应当是一颗尚未充分成熟、而且具备巨大生长潜力的青果子。混沌之中,严整的秩序尚未完全成形之际,对一个有远见而自信的冒险家来说,正是播下自己的种子,迅速占据“势力范围”的最佳时机。
晚清的中国,中原人有“走西口”的传统。贫苦农民在中原度日艰难之时,沿河西走廊西下兰州、新疆等传说中的神秘之地,寻找世外桃源和做发财梦。记者发现,教育产业巨头们在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旅行,到处谋求投资办学的机会,其内因与上述中国贫民们远走他乡觅食求财的动机其实颇为类似。
随着欧美世界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不少教育机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源饥荒”。在某种意义上,“生源饥荒”造成的后果,与经济学中被人广泛引用的“经济危机”有着惊人的相似:资源过剩、成本高涨、企业效益低下或陷入负增长的恶性循环,乃至倒闭。而商业社会中的重要资源——资本,天生懂得迁移以趋利避害,寻找“新大陆”是教育资本大鳄必然的选择。
在远程教育行业,这种“资本拓荒”式的潮流是非常明显的:有中国远程教育发展“初级阶段”的巨大市场潜力的诱惑,有教育发达地区教育“生源饥荒”深化的推动,必然让中国远程教育产业,成为这些饥饿的大鳄们眼中的香饽饽。
人们把索罗斯这样的金钱嗜血者叫做“金融大鳄”。饱受金融危机折磨的东南亚人,曾像诅咒撒旦一样,诅咒这个在一夜间夺走他们所有积蓄和投资的魔鬼。然而,国外远程“大鳄”们来到中国的时候,看上去是一副“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的美好模样。所以,他们与本土远教产业的结合,就以一种奇异的方式呈现出来:只有少数人追问他们的动机,准备利用机会壮大自己;更多的人用鲜花去迎接。
但愿这一切,不是愚人节互赠的玫瑰。
中外远教合作潜流暗涌
今年2月,“第九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在北京举行,各国教育机构纷涌而至。
中国远程教育行业,真正的行业规范是从2003年开始才走上正轨,此前基本是处于诸侯并起、天下分封的“战国时代”——这是一片如此广阔而膏腴的土地,任何一粒正常的种子落在它上面,都可以生长得蓬蓬勃勃。于是,国外远教商也过海而来,悄悄地择地而栖,以图长久之计。
2003年,在广州举办的英国教育展上,有三四十个英国名牌和非名牌教学机构进入中国,令观展的业内人士普遍吃了一惊。而英联邦全球电子高校联合体(Uk eUniversities,简称UkeU)与北外网院合作推广的一项全新的英联邦留学预备课程——“雅普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伊人未至而其声已闻,吸引了不少注意力。
此外,美国惟一为整个银行业服务的全国性行业和职业协会——美国银行家协会(ABA),也正为自己的银行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登陆中国而四处奔波;主营MBA、EMBA、研究生课程、注册会计师课程等教育内容的美国迪弗莱大学,也正在秘密考察中国的教育市场,准备将自己的远程教育输入中国,其合作项目、学费等正在秘密协商之中。
今年4月17日,主要开发和经营“未来电脑”技术的中外合资企业IDV中国公司落户北京崇文区,与其携手而来的,是加拿大远程教育投资集团的巨额投资。加拿大远程教育集团计划到2006年通过“未来电脑”即OMS系统平台在中国大力发展远程教育行业,仅先期投资就达3亿美元。该集团坦尼亚女士评论,当她于2003年8月首次看到IDV OMS系统,并了解了远程教育是如何运作的时候,她就认为IDV“未来电脑”将是最好的在线教育平台。加拿大远程教育投资集团将大力推广适合中国的远程教育模式,使其成为中国教育的又一重要渠道。
据资料统计,截止目前,进入中国内地的教育势力,主要是来自教育、科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排名前十几位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香港、新加坡、英国、台湾、法国、德国、韩国。
国外远教机构中国“拓荒史”
根据记者掌握的材料,目前登陆中国的远程教育项目,除部分以未获承诺的跨境交付方式开展的项目外,以中外合作方式开展的项目正越来越占据主流。记者确切了解到的中外远程教育机构“亲密接触史”的公开起点,是在2002年初。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实际上早在2000年,就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域外机构前来表达“牵手”的愿望了。
早在2000年初,美国密歇根大学就已和上海交通大学签定合作办学协议,联合培养制造工程硕士,并于2002年招收第一届在上海学习、授予密歇根大学工程硕士学位的学员。课程中包括3门课的远程教学内容,由密歇根大学教授完成。这是中国最早的远程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试验之一。
2002年2月,英国利物浦大学及其全球远程课程协办伙伴K.I.T正式在中国推出自己的国际远程教育硕士课程。这批课程包括两个硕士学位,分别为工商管理硕士和信息技术理学硕士,中国学员可以通过网上小型虚拟课堂与来自英国、荷兰、美国等世界各地的学院交流。中国合作方为中国教育服务中心。
2003年8月,旗下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名校的上海远程教育集团,与韩国汉城数字大学宣布,双方合作创办中韩学士学位(专升本)网络教育课程,并于当年秋正式推出多媒体技术和工商管理两个专业。
2004年2月,首都师范大学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坎顿学院合作开设的远程教育课程正式开课。这些课程主要有:互联网、行为学介绍、语言行为学介绍、语言行为分析及防止课堂暴力等。学生每学完一门课可获得坎顿学院的3学分,全部学完语言行为学的高级课可获得由美国行为学协会颁发的证书。
以上只是我们在众多案例中,随意撷取的几个点,涉及的主要是远程学历教育。事实上,远程职业培训和企业E-learning范畴的合作,根据记者所了解的情况,起点更早,案例也更多,但主要是在企业间进行。而远程学历教育的合作,由于它的参与者和社会影响的特殊性,在此将成为我们关注的主要对象。
记者查阅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其中对远程教育的中外合作没有一条明确规定。在有关WTO的文件中倒是有规定,外方远程教育机构无权独立在中国国内进行招生,而必须与中国本土机构合作。而关于学位授予,只是在《关于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中学位授予管理的通知》中有这么一句:“除非因特殊的需要并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不得招收中国境内学生并授予境外学位。”但据记者了解,目前的情况是:进入中国的外国教育势力,单独招生和与中国本土机构合作的例子都有,只不过后者占多数罢了,并且一般都是承诺授予外方的学位,而其中真正“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实在没几个。
这是一条从本世纪初就已发源的河流。当初只是部分思想开放的机构在进行尝试性的接触,后来便点滴汇聚,万涓成河,如今已经蔚为大观。但是由于国家政策与实际操作上的种种限制,这条河始终奔流在地下,教育主管部门的地图上,并没有标出它的流向和脉络分布。它只是在人们的视线焦点之外,携带着所有包括清水、泥沙、枯枝败叶在内的总容量,默默流淌。
“外国人教书,中国人跑腿”
由剑桥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等12所英国大学为主体,联合英国政府相关部门及私人企业组成的UkeU,是目前在中国比较活跃的国外远程教育机构之一。它在提供这些大学的学历和培训课程的同时,还管理远程教育平台,以便教学计划的顺利运转。目前国内主要有4家教育机构与其开展了远程学历教育合作。它们是:北大在线、奥鹏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华夏大地教育网、北外网院。据了解,以上国内教育机构均主要负责课程项目的宣传与国内招生,课程资源、财力支持等均由UkeU提供。
美国在线大学(AMERICAN ONLINE UNIVERSITY)是美国加州的一家社区大学,是美国最早的网络大学,由一对美裔伊朗兄弟创办。它主要通过提供网络教学的技术平台,代理美国加州大学、海岸线大学等高校的课程,向世界各地输出。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它曾与上海某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签定了双方远程教育合作办学的协议,根据协议,该校第一步将从它那里获得30门商务类培训课程的代理权,向国内推出。如果这个协议能够成为现实,那么该大学的主要任务,也将是负责招生和课程宣传,学生上课仍然是登陆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