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教育信息化思路探析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5-05-17 11:50:48
地方高校教育信息化成功是有条件的,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作者试以组织管理角度给出总体框架思路。
1、解放思想、发展远景,培育信息化思想基础
首先必须让师生员工了解地方高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了解教育信息化现状、趋势以及产生的原因。要组织师生员工讨论教育信息化以及目标是什么?教育信息化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对学校发展有什么直接影响,与个人(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发展有什么利益关系?如何运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的改革、开放和创新,实现教育发展?
通过充分讨论要理清三个问题。必然性,信息化作为历史潮流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主要任务,要求地方高校必须开展教育信息化。可能性,地方高校主观上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客观上与地方各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共生关系,可以争取各种合作和支持,具有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可能性。利益性,教育信息化的确给教师和管理者增加了压力,但也带来了提高素质、发展能力的机会和动力,技术只能服务于人永远代替不了人。同时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也要以人为本,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发展,也要重视教师与管理者的教学、科研和专业的一体化发展。鼓励将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远景同一起来。
2、科研先行、实验探路,坚持信息化实事求是
教育信息化必须慎重行事,实事求是,进行先行性的研究与实验。其原因,一是教育信息化投资高,技术更新速度快,必须关注发展和冷静分析;二是地方高校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三是同时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趋利避害,寻求可行性与效用性;四是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工程,覆盖教学、管理、服务和生活多领域,从广度、深度和相关复杂度来说都必须借助研究和实验,为综合决策与全面实施奠定科学基础。
研究与实验应坚持面向实际、解决问题,针对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着眼于解决信息化中具体问题,理论研究与试点实验联系并互动;发动群众、支持合作,引导和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广泛合作,争取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和帮助,建立学习型组织,创造宽松和活跃的环境和氛围,在研究中学习,探索中改革;立项管理、科学规范,地方高校一般属于教学型院校,应当集科研力量于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将教育信息化重点纳入科研管理议事日程,进行规范管理等三点原则。
3、统一领导、系统规划,保证信息化协调有序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难度大的复杂型系统工程,涉及不同执行环节和相关制约因素,需要经历一个酝酿、启动、发展的长期过程。因此教育信息化的领导、规划和管理十分重要。
首先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教育信息化领导组织体系,落实“一把手工程”。学校应成立教育信息化建设委员会,由校级领导挂帅,根据学校的总体建设方针与发展思路,领导全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
规划与管理应坚持六大原则:一是协调配套原则,克服重硬轻软、重物轻人、重建设轻应用的倾向;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教育改革和新型教师培养协调配套;管理信息化与管理制度创新与新型管理人才培养协调配套;以科研实验带动应用,以应用促进建设。二是重点突破原则,根据本校的条件和特点,结合地方经济信息化发展需要、IT产业实力和可能争取的支持,确定教育信息化的重点项目,组织力量突破,以重点带动全局。三是合适有效原则,建设系统切勿贪大求全、选择技术不可追求高新。关注地方高校的特殊性,注重适应性、有效性和综合效益。重视联合协作,共建整合共享。走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路子。四是循序渐进原则,应按照试点阶段、发展阶段、扩展阶段分期投资,分段实施。先建简网,选择具体目标结合科研实验进行试点,在作好先行准备(组织体系建立、规划与政策制定、建设资金筹措、骨干培养培训、重点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再建设宽带网络,有计划地全局、大规模推进。五是保持张力原则,由于技术发展的不可预测性以及研究、实验和决策的局限性,必须保证系统的可扩展、可兼容、可替代。六是标准规范原则,为保证数据共享和系统运行的安全高效,必须坚持信息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
为保证教育信息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轨道进行,必须实行政策引导和科学评估。一是对阶段性工作进行评估,二是建立激励竞争机制,营造一个协调运行、有序高效的工作环境,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管理。
4、多元投资、市场运作,保障信息化资金投入
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巨大且周期长,不可能完全依靠地方政府投入,必须事先研究解决资金的投入问题。可以参考以下方式:一是项目外包,通过合同方式将学校内部的某些服务性项目移交给专业服务公司承担,由公司负责资金投入和服务运营。二是合作共建,联合企业、金融机构、其他高校和地方政府,技术入股、资金入股和教育资源入股,合作共建,优势互补。三是教育信息化产业,教育信息化应当以成为“生产”系统,要根据地方经济的实际情况和自身条件确定地方高校在教育信息产业中的定位。
5、构建环境、培养队伍,创造信息化应用基础
教育信息化环境包含平台、资源和工具三个要素。平台是信息化环境的基础,资源是信息化环境的核心,工具是我们运行于信息化环境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得力助手。
教育信息资源和工具开发、积累和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重点和长期的任务。一方面要眼睛向内,重视内部挖潜和培养人才。鼓励师生员工立足于本校实际,开发校本资源和工具,建立专业网站、个人网站,满足教学需要,以建设成果推动建设进程。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外,关注共享和整合外部优质网络资源和工具。坚持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规范,通过校园网、城域教育网和互联网建立一个丰富、优质、分布式的教育资源服务系统。
6、重在应用、突出教学,融信息化于教育改革
一方面,教育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根据这个意义,应用是我们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在教育信息化系统所有要素中,教育应用实践是中心,其他要素都是它的基础或保障。因此必须重视并突出应用实践,将教育信息化融于教育教学创新实践体系之中。其中教学信息化是应用的核心,管理信息化是应用的基础。要将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教育改革相结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结构,建立现实空间、虚拟空间和学习群体结合的新型学习生态系统,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和创新能力。
(作者系闽江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
出处:光明网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