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6-03-16 11:51:07
我国高校发展所需经费目前主要来自三个渠道:一是政府财政拨款,二是学生学费,三是高校自筹。对一些院校来说,其所获得的财政经费不仅不足,到位率也并不理想,况且这些高校由于科研和产业量小体弱,自筹经费能力比较差。这使得这些高校不得不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另外两个渠道。但在现实中,一边是学生欠学校的钱要不回来,一边是学校欠银行的钱还不上,种种问题,像山一样压在学校身上。
【现象】学生欠费严重 学校还贷困难
今年年初,一些高校为催缴学费,对欠费学生采取了停考、停课、停学等措施,引起社会舆论和学生家长的关注,受到了媒体的批评和指责。
其实,对欠费学生采取扣押毕业证、学位证、不发生活补贴、取消评定奖学金资格等措施,几年前就实行了,之所以一些高校发展到用停考等更严厉的措施来催缴学费,是因为欠费问题越来越严重。
采访中,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广顺告诉记者,对欠费学生采取停考而被曝光的多为地方高校。地方院校贫困生数量多,银行助学贷款发放缓慢或难度极大。王广顺所在的学校从2001年第一次办理助学贷款后,到2005年上半年才开始第二次办理,而且此次贷款至今没有到位。
来自山东某高校的一位政协委员向记者透露,山东没有一所高校没有向银行贷款,有的学校每天要还给银行贷款利息就有几十万。这样算下来,学校每年学费收入的大部分将用来偿还巨额银行贷款利息。
【委员解读】扩招缺少投入 高校捉襟见肘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黄润秋认为,扩招后政府投入不足,使学校不得不求助于银行。他通过算账来说明这一观点。成都理工大学原来是国土资源部重点院校,2001年划转地方,每年生均经费拨款是5000元。划转地方后,面临很大的扩招压力,近年来扩招1.3万人,扩招部分国家并没有财政性拨款,完全靠学费收入,而学费收入又离培养成本有相当差距。学校在划转地方时,每年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只有238万元,现在仍然是这个水平,所以学校搞基本建设只能靠向银行贷款。这样一所在全国中等偏上的院校尚且如此,其他的地方院校就更捉襟见肘了,因为大多省属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每年只有2000多元。
“由贷款间接反映出的高校生均投入逐年下降,一定要引起重视。”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汪萍强调。她认为,某些院校扩招后教育投入增长根本不成比例,甚至有些地方院校学生人数增加,而教育投入却零增长。为了满足基本办学条件,硬件投入又是显而易见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学校一方面向银行贷款,一方面压缩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直接教育经费。
上海海运学校教授鲍敏中指出,地方高校的经费来源为地方财政,到位率并不理想,况且这些中小型学校由于科研和产业量小体弱,自筹经费能力比较差,学校要发展,只能依靠贷款。久而久之,这些高校势必会消减对教学的投入,最终会影响教育质量。
“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把本应由政府承担起来的教育责任部分或全部推给了社会,出现了政府公共教育责任的缺失。”于小文委员认为,相当多的学校根本没有筹措经费的能力,只能求助银行,或者进一步把这种责任转嫁到学习者头上。
【委员建议】政府加大投入 高校开源节流
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校适度减少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开源节流,这是委员们为解决高校负债运行难题开出的良方。
汪苹委员建议,国家应该根据各学校的定位和培养人才的层次制定相关的硬性生均投入基准。鲍敏中委员还进一步建议,要组建全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决定每年国家教育资源分配。在拨款指标下达前,委员会须对全国各类大学的资源配置作彻底调研。拨款依据要与公正的评估结果相结合,与投入产出比相联系,同时加强社会监督。
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建白则建议,政府要多办、办好地方普通高校。普通高校要以教学为主,不要盲目追求高标准,特别是在购置各种先进仪器设备、引进各类海外高级人才方面,要严格控制支出,减少贷款规模。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