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司动态 网络高等教育 职业人才培养 答疑网 101网校 基础教育 国际教育 关于我们 IR
当前位置:首页 > 备份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 > 正文
新闻搜索

民办教育:草根力量的生长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6-04-03 15:21:22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 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院长胡大白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和《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障碍,有待加强执法监督。

  这个春天,像 胡大白一样, 民办教育工作者者发出了很多自己独立的声音。我们看到, 民办教育的发展已经涉入“深水区”,民办教育正在成为教育改革中一支建设性的力量。然而, 由于地方配套制度的衔接和准备不够充分,民办学校的发展依然存在障碍 。

  今天,在临近《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实施两周年的日子,我们对 2005年3月到2006年3月的12个月中民办教育出现的 影响力事件、观点和地方政策的变化 进行输理,试图通过对一个时期内民办教育发展轨迹的整理来分析民办教育的发展舆情,进而积蓄 民办教育进步的力量。

  □ 民办职教:政策支持下发展脉动

  2005年11月7日召 开的全国职教会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民办 职业教育 ,把民办职教发展纳入职教发展的总体规划。几天后在重庆举行的中国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上,怎样促进民办 职业教育 发展,同样成为重要议题之一。 与此同时, 教育部表示,今后要将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要在民办职业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招生等方面进一步优化环境,为民办职业学校牵线搭桥引资办学;帮助民办职业学校解决好招生困难的问题,把民办职业学校招生纳入招生计划。

  过去的 12 个月中,频频传出的政策喜讯表明,民办职业教育正在成为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然而,我们同样有必要正视民办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软肋。一项调查表明,在过去的 10 年中,郑州市民办职业学校经历了一个由“小、滥、散”到规模化、规范化的嬗变过程,呈现出了健康发展的态势。但我们同时发现,生源短缺、基础差和素质相对较低,依然是包括民办职业教育在内所有职业学校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需要警惕的是, 由于制度创新不够,民办职教与公办职教、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种类型的教育在相互沟通、协调发展上仍有许多壁垒。即使在职教内部,初、中、高不同教育层次以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定、培训之间的衔接融通也不顺畅。

  □民办高校:从就业率到 就业力

  以“就业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全国民办院校就业力评价指标体系 2005 年 11 月 15 日在北京展开,来自北京、陕西和江西等地的 20 所民办院校成为首批就业力示范学校。

  这一新闻让人们对就业的关注从就业率转移到了就业力。就业力是一个什么概念。专家的专业性解释是, 以就业实力和就业能力为目标,以就业文化为载体,由就业力构成体系(机构就业力:指学校就业服务能力;学生就业力: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力评价体系构建的支撑民办院校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按照专家的描述, 就业力除了个人在应聘某个岗位时本身所应具有专业能力外,还包括职业素养、相关工作经验、心理承受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抗挫能力等等。因此,提升就业力,不仅仅是要专注专业知识的学习,更是需要锻炼和加强各方面的能力,以此来增加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力。

  从这一系列的概念里,我们会发现,依然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高校对就业的重视和认识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民办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的确立,将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方向。就业力研究专家认为,就业率是表征,就业力是本质, 从就业率到就业力,虽一字之差,却能体现教育理念的前瞻、创新与升华。

  □ 行业组织:为集体崛起谋取话语权

  在任何一个行业里,行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体现预示着一个行业的成熟程度。民办教育领域同样是这样。过去的一年里,上海市的民办教育行业组织在促进、协调、服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在业界传为佳话。

  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于 2005 年 3 月正式成立,是民办中小学带有行业特点的自主、自律的组织。协会成立以来,围绕行业自律、依法维权、服务基层、发挥桥梁作用的基本职能,加强上下信息沟通,为政府的教育宏观决策建言献策。针对民办学校所得税、教师的平等身份地位、民办学校的党建状况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并就减负、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学校评估等问题展开国际研讨会,对民办中小学办学许可证换证工作、上海市民办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被誉为民办中小学的“温馨之家”。

  同时,协会积极为民办学校谋求“教育话语权”。致力于推动区县沟通渠道的建立,成立民办教育企业家沙龙,制定了行业的《自律公约》;进一步规范招生、收费行为。通过这些有效的工作,协会在促进区域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我省,这样的行业也正在以不同的形式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商丘、濮阳、驻马店先后成立的民办教育协会在推动区域民办教育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政府资助:渐成风尚

  2005 年 8 月 22 日,郑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措施是,郑州市将通过政府拨款、社会融资、社会捐赠等渠道筹资,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与此同时,湖南省常德市也从财政中拿出 1000 万元,邀约社会股东,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教育融资担保公司,为民办学校提供了上千万元的贷款担保,以期缓解民办教育的融资困难。

  我们看到,一向只为公办学校独享的财政资金,一定程度上开始被民办学校所共享。虽然形式不同,但做出这种积极姿态的绝不仅有郑州和常德。

  上网搜索,几乎随处可见从省一级到地市一级政府对民办教育的奖励或支持,只是形式多少略有不同。其中,既包括资金的直接支持,也包括在教师流动、教师编制等政策方面的放松和倾斜,自然也包括文章开头中提到的、对民办教育整体舆论环境的营造。过去的一年里,上海决定每年拨出 4000 万元的专项财政经费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广州也宣布,每年拿出 3000 万元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和奖励民办教育。

  无论是资金支持还是大环境的营造,有专家认为,这都表明政府的施政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政府正以一种相较以前主动许多的姿态与民办教育对话,政府对民办学校的资助渐成风尚。

  □ 假民办:你是谁的敌人?

  “假民办”曾经为很多人所诟病。何谓假民办?有人曾专门下了定义:没有真正独立法人、独立财务,政校不分、产权不明晰的依托公办名校办的学校。在中小学,主要是不同形式的“校中校”,在大学,则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民办二级学院”。曾有人大代表指出, 这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怪胎。这种现象一方面扭曲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性质,另一方面也冲击了公办薄弱校和民办校。

  几年来,一直有人呼吁治理这一不正常的教育现象。到了 2005 年,这一问题在一些地方被叫停,让很多从事民办教育的专业人士看到了希望。从 2005 年 5 月开始,南京先后有 11 所名校办的民校被叫停,它们或被改为公办、或被改为纯民办、或者停办。

  很多民办学校校长把这些假民办看成了最大的敌人,实际上,它同样是公办学校的敌人。这种办学模式的出现,使一小部分利益集团获取了利益,更多的是伤害了百姓的利益。伤害了民办学校的利益,同时对公办教育资源也是一种伤害。

  有专家认为,其实,“名校办民校”的问题不在于其形式本身,而在于未能给出科学的制度安排,从而为种种寻租行为提供了便利。也许更多的地方政府都应该回应南京的做法:向假民办叫停。

  □ “两免一补”:博弈过程中的政策变化

  2005 年 9 月,出台的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施方案明文规定:在农村民办中小学就读的贫困生可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这一消息曾让很多民办学校的校长激动不已,因为在这背后,他们经历一场争取生存空间的博弈。

  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河南省从 2005 年春季开始推行“两免一补”。但在具体执行中,由于政策中没有明确规定民办学校学生也可享受资助,各地出现了不统一,多数地方未把民办中小学贫困生纳入到“两免一补”的范围之内。

  一时间,不少民办学校学生纷纷外流,民办学校的校长们坐不住了,他们开始积极奔走、呼吁。 2005 年 3 月 31 日,本报接到读者的情况反映后,迅速展开了调查,并在第一时间刊发了《“两免一补”背后的民校期待》。报道发出后反响强烈,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重视。到了秋季开学时,民办学校的学生同样享受到了“两免一补”政策。

  一位教育官员说,把“民办中小学贫困生可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单独作为一条写进基本政策中,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对公办、民办教育的政策公平,更重要的是确保农村贫困家庭学生都能切实享受到资助,让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相对于“两免一补”最初的冲击来说,“免费义务教育时代”的到来将带来一个新的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该何去何从?很多人对此忧心重重,而南乐一中新世纪分校校长谷萃健则认为,民办中小学将迎来第二个春天。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可供多样选择的优质教育,只要我们提供的教育是有特色的、优质的,就一定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 南洋触礁:一个办学模式的终结

  2006年年初,财大气粗的“南洋系”贵族学校――洛阳南洋国际学校遭遇诞生10年来最寒冷的冬天:教师工资被拖欠,师生伙食供应困难,学校负责人莫名消失,大批学生被迫离校,而更大的危机则是,许多家长当初给学校交纳的从十几万元到二十几万元的巨额教育储备金,现在不知道找谁去索回。此前,成都南洋、沭阳南洋、青岛南洋的问题已经爆发。

  “城堡还在,童话已成为回忆。”这是一家媒体对南洋变故的形象比喻。曾几何时,南洋教育集团一度声誉鹊起,被誉为中国民办教育的第一品牌。时至今日,由于资金链的断裂,旗下的众多学校频频事发 。这一切源于集团最初利用 教育储备金来办学的 制度设计。

  教育储备金最早由广东英豪学校创办,后被南洋集团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人把这种运作模式称为“接力共享机制” ―― 学生交学费、储备金等就相当于接力赛跑交接棒,只要进来的学生不少于出去的学生,学校就能运转起来,而且会形成盈余。但是,一旦招生下滑,学生人数跟不上,“接力”就难以为继。看来,南洋事发应该是早晚的事。

  实际上,早在 2003年“南洋”股权变卖之前,集团已经感受到了生存压力。直到2004年年底 该集团原掌门人任靖玺的提前隐退,让我们看到, 一串多米诺骨牌已经倒下。

  南洋触礁预示着一种办学模式的终结。她的教训告诉我们:民办教育内部的诸多硬伤需要引起从业者的深刻反思。

来源:教育时报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