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司动态 网络高等教育 职业人才培养 答疑网 101网校 基础教育 国际教育 关于我们 IR
当前位置:首页 > 备份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 > 正文
新闻搜索

高校创新,先建设大学文化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6-04-11 15:03:57

  专业之外的素质拓展该不该和学分挂钩?学校值不值得为素质教育投入大的资金?大连大学从2003年起,投入大量资金建立素质教育基地并资助学生的“创新工作室”,以10学分要求学生修完实践性课程。4月1日,正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召开,记者就此采访了前来参加会议的大连大学党委书记赵亚平。

  赵亚平认为,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承担着重要责任,但高校只有建设起先进的大学文化,才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条件和可能。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是,高校创新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高校对自己的责任应该有什么样的理解?自己内部的创新环境又需要如何建设?

  大连大学学生在进行“慧鱼”机器人创意模型设计

  “现在第一的大学,今后是不是第一很难说”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以静止的观点看待事物,把创新当做某些人的特权,无异于在排斥其他人参与创新。大学没有三六九等,学生也没有“好生”、“差生”之分。以出身定终身,一把尺子量全国,靠少数学校、少数人“创新”,创新的大环境就无法形成。

     赵亚平说,创新环境的建设,需要一个大的观念更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千百万人的伟大事业,不动员,不相信全国人民投身创造,创新就等于空谈。经常听到这样的看法——“某大学某项工作做得不好,它还是所重点大学,可想而知,一般大学会乱成什么样子”。这种论点是有问题的,赵亚平认为,某一学校,一旦确定为好学校,并不代表所有事情都是好的,而其他学校的每个方面都是差的,国家投入教育的资金有限,但如果只往重点院校和学科投入,就不能激发更多的人去创新。

     “现在第一的大学,今后是不是第一很难说”,20年间,让大连大学从一无所有到现在的初具规模,赵亚平对此深有感触,并认为敢于这样认识问题的国家才是创新型国家,不怕此起彼伏,鼓励平等竞争,这种文化才是有利于创新的文化。

     高校创新要从文化谈起。只有从精神价值、科学思维、健康心理层面上认识清楚了,才能与现实生活结合,针对实际问题,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认识,并让这些观念和认识进入环境、制度、风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去。赵亚平把这些称之为“大学文化”。

     他认为,大学文化的内涵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大学精神、文化模式、文化理念和文化载体。其中大学精神是灵魂,它的本质在于大学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理解,这是左右大学所有行为的导向。

     大学的责任,不仅要培养人的专业能力,还要培养人的人格和理想;不仅要让人理解和继承已有的传统和成果,还要让人体验和实践未知的探索和发现。对自己责任的不同理解,校园中的所有活动就有不同的习惯与风尚。

     以医生为例。目前我国大部分医生的观念中,医生的责任就是治病,病是指生理疾病,而病人的心理、心情未在考虑之列。因此,医生诊病很自然地是指挥病人转过来、转过去、躺下、趴下,形象地说是“病人围着医生转”。在有些国家,医生的责任不但要治病人的生理疾病,还要让病人感到愉快,如果病人不舒适、不高兴,就是医生失职。因此,查病的时候,常常是医生转过来、转过去、站起来、蹲下去,是“医生围着病人转”。

     “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中,教师是主体;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学生是主体。学校的责任是让教师成功;学校与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成功。”“要想让教师和学生成功,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站在他们的角度进行设计,为他们的需求建设平台和创造条件。”赵亚平这样概括他的看法,并进一步阐述说:“大学精神的更重要内容是精神价值,那就是大学中每一个学人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善利万物而有静’的情操和‘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人生态度。”让这种文化形成风气,具备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的成长也就有了希望。

     每年一百万元的活动经费
  
     自2003年起,大连大学启动了创新教育工程体系,以“创新学分”为拉动,给学生增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多元教育实际能力。

     这一活动体系包括创新研究课题、工作室、开放实验室、参加教师科研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在此体系中修完10学分,至少参加一项完整的研究,包括从调研、设计、制作到出产品的过程。

     学生参与活动没有专业限制。只要学生感兴趣,教师愿意吸纳,就可以参加活动。旨在鼓励学生参加实践工作,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解析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不同类型的思维训练和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关心的实际锻炼”。

     开展这一活动与大连大学定位有关。赵亚平介绍,大连大学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侧重为基层培养动手能力强、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因而,既加强第一课堂,又注重开辟第二课堂,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大连大学近几年的财政预算中,这一系列活动每一年的经费都在100万元以上。

     赵亚平说,创新是一项集体的事业,只有少数人参加,就没有太大意义。因此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创新教育工程体系受到锻炼,是我们正待解决的问题。日前,学校已经制定了“百千万工程”计划,即在二三年内,全校要建成100个工作室、每年组织1000个大学生创新研究课题,让10000名学生系统地受到锻炼。

     赵亚平认为,大学文化的科学、心理层面是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指人们在看待事物、处理问题时的一种稳定心理倾向和思维方法。一个先进的文化模式应该具有超越意识。超越意识是发展、进步、超过别人、超过过去的一把钥匙,超越需要的是敢于突破,敢于超常发展的精神。“没有大动作,就没有大发展。而大动作就可能有大风险,被不被细枝末节所困扰,遇到矛盾时敢不敢承担责任,就成了能否突破的关键。”

     现在的问题,常表现为崇尚成功却不包容失败。最困难的时候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很多创新的火花和阶段成果就被扼杀,失败会招致多种压力,各种评价过于急功近利,使扎实的基础工作的开展障碍重重。对于领导者来说,应该是大智若愚,就是会抓大事,敢做大事;就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以积极的动机、情感支持他人做事,形成一个民主、宽容、安全的学术环境。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