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6-05-30 09:33:41
中国教育部学贷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披露,自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底,全国新增审批贷款学生120.4万人,新增审批合同金额102.5亿元;连同以前几年办理的国家助学贷款,全国累计已审批贷款学生206.8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72.7亿元。
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实施一年多来,受助学生数量比过去有所增加,但在2004年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招标中,河南、四川等多个省份竟然流标,没有一家银行中标承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新政策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助学贷款工作停滞不前的局面。
有关人士认为,由于国家助学贷款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商业银行必然要追逐利润、规避风险,所以国家助学贷款追逐名校、向名校倾斜和省市高校招投标竞争不激烈在所难免。记者调查发现,影响商业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是,商业银行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经济效益不明显,成本不能得到有效补偿。助学贷款金额小,整体对象数量大,产生利息收益低,其成本与大额的个人贷款相比几乎一样,如果出现违约,贷后清收成本更高;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责任追究办法还有待完善;虽然财政部制定了《助学贷款呆坏账损失核销的规定》,但与一般的呆坏账损失核销规定区别不大,难以保证助学贷款呆坏账损失较快核销等。
记者了解到,与此前相比,助学贷款新政策实施后,高等院校十分看重贷款风险,贷款审查极为严格,将大量应获得贷款的贫困大学生拒之门外。由于银校双方各有顾虑,使得新政策效果大大“缩水”。在调研中记者发现,目前,国家助学贷款的实际覆盖比例仍然偏小,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贫困生比例更高,贷款覆盖面显得更小。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