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司动态 网络高等教育 职业人才培养 答疑网 101网校 基础教育 国际教育 关于我们 IR
当前位置:首页 > 备份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 > 正文
新闻搜索

警惕大学教育“去职业化”趋势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6-06-12 10:21:34

  ■访谈动机

     目前大学毕业生求职正处于高峰期。 经历数年寒窗苦读,终于要走向社会了,此时,求职大学生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在他们就业过程中,发生了怎么样的故事?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用人单位做了怎么样的准备,来接纳这些职场新人?怎么样在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实现良性沟通和互动?其中,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又担任什么角色?在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同时,大学生创业前景如何?

  大学生求职:屡受挫折,心绪不宁

     从那时起,我第一次感受到就业压力竟然是如此之大。看到那么多人还没工作,一时间很恐慌。

     新京报:科力,讲讲你的求职故事吧。

     王科力:说来话长。2005年十月,从应聘北京某集团公司储备管理干部(大卖场或者超市课长)职位开始,我个人的求职大幕正式拉开。当时见到的大部分求职者都还是比我们高一届的毕业生。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第一次感受到就业压力竟然是如此之大。看到那么多人还没工作,一时间很恐慌。

     新京报:恐慌之后呢?

     王科力:呵呵,第一反应就是大面积高覆盖率地投递简历。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各大求职网站投出十几份简历。房地产公司、民办高校、网络公司、保险公司、广告公司、培训机构……只要跟管理沾点边的,一个都不放过。漫天撒网的收获是接到了很多房地产公司和保险公司的面试电话,去了之后,无一例外都会面试成功。电子信箱中的垃圾邮件也成几何级数增加。这使我的积极性很受打击。后来又面试了几次,包括北京的一家鱼饲料公司和郑州一家客车集团,最后都没了消息。能进入客车集团面试,全是因为他们招聘组有一个人是本校毕业的校友。

     新京报:有没有想过考公务员?

     王科力:有过。进入11月份,一年一度的国家公务员招考开始。求职到了这个时候,早把自个当初一心要进企业的想法丢一边了。毕竟,公务员可以解决我的留京户口指标问题。当时报考了中央国家机关的一个职位。考试考了130多分,顺利进入面试,可最后还是没了消息。北京公务员考试又考了130多分,拿了张证书,到现在还没发挥作用。

     新京报:后来求职进展如何?现在定下来了吗?

     王科力:银行系统招聘期间,也填了很多简历,但都在资格审查期间被pass了。后来都有些迷信了,看到有个某某科力公司,二话没说就把简历发了过去,居然接到了面试通知!再后来北京市招聘村支书、村主任助理,考试通过,面试通过。恰在这时,经本校一位师兄推荐,去了一法律教育中心。在村支书助理和公司之间,我还是选择了后者。

     户口限制了毕业生职业选择

     户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毕业生进入社会的第一个就业选择。

     新京报:听完了求职者的故事,我们也想知道招聘者的想法。招聘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困扰用人单位?

     张雪梅:我们也曾经开展过一系列的校园招聘。我想大多数用人单位还是求贤若渴,希望能够招聘到适合本单位需要的优秀人才的。实际招聘过程中,我们确实也遇到不少优秀人才,双方彼此也是“你有情,我有意”。但是,在一些不适合市场经济因素的作用下,双方并没有签约。比如刚才王同学谈到的户口问题。一些外地户口的毕业生希望用人单位解决北京市户口的问题,如果他们所青睐的用人单位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么即使他们很喜欢这家公司,也往往会考虑与一个自己并不是很喜欢却能解决北京市户口的单位签约。实际上我们知道,现在每年北京市的户口指标都很紧俏,很多用人单位也争取不到足够的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同时也限制了毕业生进入社会的第一个就业选择。

     新京报:这样的结局不无遗憾。怎么才能化解这样的困境呢?

     张雪梅:要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应届毕业生可能需要在就业观念上进行选择。到底是长期的职业发展对自己重要,还是解决户口重要。不同的选择,未来的职业发展会有很大差异。

     提供创业机会很重要

     用市场的、服务的、引导的而不是包办的办法来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会扩大大学生求职的范围。

     新京报:前段时间,有关官员提出,大学生应当以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去求职。目前,大学生求职的薪水期望值持续走低。对这种现实,大家做何感想?

     王科力:我一直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算是把自己当做普通劳动者呢?普通劳动者是不是就是低收入者?我知道很多人,他们对工资的要求早已经降低到两千元以下,还没有一个建筑大工拿的多。与此相比,我们受教育的成本是十几万啊!所以如果把普通劳动者定义为低收入人群,按照高等教育“投资-收益平衡”的观点来看,我觉得很难接受。

     张雪梅:人人都希望有一份待遇比较优厚的工作,尤其是大学生求学的时间长,家庭和自己在精力、经济上的投入非常大,更希望有些回报,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但是,对于像王同学这样刚踏上职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我建议他们首先不要只盯着眼前的薪酬,而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刚参加工作时候的薪酬只是一个起点,经过一段时期的积累,个人能力提高了,工作业绩做出来了,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开始显现出来,用人单位就会相应地给予职位和薪酬调整。

     程方平: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处于精英化和普及化中间的一个环节,因此带有浓厚的学术教育色彩;像美国、日本等国,有很多职业类、社区类大学,收费比较低,大家的心态也与就业很吻合,这些学校的很多学生经过两年学习基本都就业了,其他学生如果想继续深造,可以继续到其他大学直接读三年级。这种学校的教育成本不是很高,学生对自身的期望值也不是很高。有多少投入就有多少产出,这是非常明确的。

     我们国家关心大学生就业,而且要求学校和地方政府解决这个问题,这是非常负责任的态度。但是如果大学教育培养目标和现实需求不吻合的话,这个问题就会越来越尖锐。当然这个问题不光我们国家有,据说我们的邻国韩国,就有15%的大学生无法安排就业。他们有一个说法叫过渡教育。这种过渡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怎么协调,这是我们制定政策非常重要的参考角度。

     如果大学生毕业之后就附着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这样慢慢积淀,很多高素质人才就容易形成附着心态:政府既然收了我的钱,让我上了公立大学,你就应该给我解决就业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和政府、社会的期望值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如果我们用市场的、服务的、引导的而不是包办的办法来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会扩大大学生求职的范围。所以与其强调大学生就业心态转型,不如提供更多创业扶持政策。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