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司动态 网络高等教育 职业人才培养 答疑网 101网校 基础教育 国际教育 关于我们 IR
当前位置:首页 > 备份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 > 正文
新闻搜索

教育不该“格式化”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6-07-17 10:16:33

  提要

  “唯分数论”造成的结果是学校教育“格式化”。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人才选拔,是纠正“格式化”的一个突破口。只有不拘一格选才、育才,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创造力的人才。

  正当高招工作紧张进行的时候,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特地带来该校老校长郭沫若先生读中学的两张成绩单,“如果郭沫若在今天上中学,这样的成绩是很难考进大学的。”一时间,“郭沫若在今天能否上大学”的话题,在网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其实是对目前学校教育“唯分数论”的质疑。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我们能选拔很多高分的“显性人才”,但对一些学习成绩不那么好的“隐性人才”可能就相对忽略了。正如一些大学校长所说,“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被‘格式化’了。”

  当然,单纯责怪“唯分数论”是有失偏颇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它对维护教育考试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的公平公正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唯分数论”暴露出来的学校教育“格式化”问题的确值得重视。

  从学生的角度看,“格式化”使他们过早地成为学习的机器。在这次论坛上,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忧虑地说,现在的孩子没有时间玩耍,他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要规范,学钢琴,学数学,学外语……这样一路到大学,“高校现在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可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从学校的角度看,则是人才选拔的“筛眼格式化”,一流名校用最大筛眼筛选“掐尖”,二流三流的筛眼小一点,但都是统一的标准——分数。

  另外,“标准化”也是“格式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标准化考试、标准化录取、标准化教育、标准化培养,最后出来标准化的“人才”。“标准化”在貌似客观、公平的同时,也容易走向“一刀切”,特别是在尊重个性发展、培育独立创造精神的教育领域,往往显得过于简单。

  高校招生的“唯分数论”,正是学校教育“格式化”的重要表征。而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人才选拔,正是纠正我们教育“格式化”的一个突破口。如今,一些高校已经开始自主招生试点,有的甚至直接通过面试选拔人才,把学生从分数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同时,一些高校也不再迷信“标准化”,纷纷创新招生和培养方式。所有这些可能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但毕竟是有益尝试。而通过高校招生制度的逐步改革,也能更好地带动中小学教育理念与培养方式的转变,真正朝着多元化、创造性的素质教育方向发展。

  只有不拘一格选才、育才,才能培养更多有创造力的人才,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不断推进学校教育的改进和完善。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