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6-07-21 13:56:48
似乎没有比教育乱收费更难治的病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好像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抓手。昨日新华社公布的一个案例再次为教育乱收费的严重性做了注脚。河南省教育厅直属的河南省实验中学,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设立插班费、择校费、扩招费、超课时费等大大小小29种收费名目,违法设立民办分校,违规收费金额达1.76亿元。
这种公然以国家教育资源谋取私利的劣行必须受到惩罚。但笔者相信,乱收费不止这一个学校,全国教育乱收费绝不止媒体所报道的那些案子。
对于教育产业化的道德讨伐风生水起,但教育的两重性依然存在———教育除了是一个公益性的保障事业,还是一个产业。作为公益事业,意味着受此项福利荫蔽的群体应该是那些无力进入昂贵私立学校就读的低收入阶层子弟;作为一项产业,意味着除公益教育之外,另有满足不同消费阶层教育所需的功能。
教育的市场化对应的是一个市场化的社会,其特点就是细分消费层次。发达国家中贵族、商人与普通家庭的子弟通常进入不同的中学就读,英国皇室进入哈罗中学,如今这一学校看到中国的巨大商机,在北京设立分校。通常而言,因为私立学校缺乏公共财政资源补贴,更关注成本与利润,通常倾向于以优质教育资源换取高额报酬。
但我国的教育市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色,“名校办民校”成为趋势,此次河南案例正是如此。这固然有以往行政惯性,以及公立学校占据了多数教育资源的原因,但不可忽视,在对教育产业化的讨伐中,全盘否认教育本身所拥有的双重性的观点日渐占据上风,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此,带来以下一些弊端。
首先是加重了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的价格主管部门的行政权力,他们的管理触角无远弗届,包括教师工资、学杂费、教育参考书等众多领域。其中的一些权利寻租行为,更容易出现在对私立学校的监管之中,造成私立学校发展受阻。然而,教育消费层次的区分是个客观存在,在行政压力与私利引诱之下,各种各样的变通方法应运而生,敲门砖无非是权、钱二者。
公益教育遭到双重扭曲。
一方面,私立学校无法正常生长,公立学校缺少竞争者,遂以“名校民办”的方法,大肆挤占公益教育资源为小金库服务;或者私立学校挂靠在公立学校之下,公立学校借予“红顶”谋求分肥。河南省实验中学提供了一个恶劣的样板,即倚据权力与资源,以种种可笑的名义搜刮钱财。
我们来盘点一下,在坚持教育公益性的幌子下,是什么机构、什么人得到了好处?是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各家公立学校尤其是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立学校,以及挂靠在教育行政权力之下的私立学校的校长们。一边是学校固定资产三年间“增长数倍”且有过亿元的资金入账,一边是贫困地区危险校舍无力改造。
那些贫家子弟应该拥有的教育资源被挤占,他们的教育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辍学率高居不下。
与市场规律抗衡,结果往往像堂吉诃德战风车。这不仅表现在教育领域,在医疗等一切具有公益与产业双重性质的领域,这样的结果都已经显露无遗。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