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6-08-01 15:16:20
对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服务期达到一定年限的贷款学生,经批准可以奖学金方式代偿其贷款本息。
建立贷款代偿机制
“总的来看,港澳地区在内地招生为学生升学提供了新的选择。”7月25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首次回应今年夏天以来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的生源之争。王旭明认为,这种内地和港澳地区的交流对双方的教育事业发展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炎表示,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成本分摊机制基础上的非义务教育,香港高校重金吸引尖子生对内地奖学金制度并不构成冲击。
同时,崔邦炎表示,符合国情的“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崔邦炎强调,其中备受关注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改革成效显著。
教育部提供数据显示:自2003年9月的“停贷风波”后,2004年6月国家实施新的助学贷款机制至今,全国申请贷款人数已达到211.1万人,银行审批人数154.3万人;申请贷款金额171.8亿元,银行审批金额131.7亿元。与2005年年底相比,审批人数和审批金额分别增加了33.9万人和29.1亿元。
与老政策相比,新政策主要调整了三项规定:一是改革贴息方式,即贷款生在校期间贷款利息由原国家财政贴息一半改为全部支付;二是延长还款年限,即由毕业后4年改为6年;三是代偿机制,对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服务期达到一定年限的贷款学生,经批准可以奖学金方式代偿其贷款本息。发布会透露,“代偿机制已经完成起草正在报批”。
27%学生申请被拒
崔邦炎认为,现行的国家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比较完善。然而,高考录取之际,依然有大量贫困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放弃上学的报道频见报端。
一边是日趋成熟的贫困学生家庭救助政策体系,一边是贫困学生没钱上大学的广泛争议。对于国家教育部来说,落实贫困学生资助政策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从前文一组数据可以计算得出,以1999年为基准的贷款批准率仅为60%;即使是2004年新机制实施以来,依然有27%申请贷款的学生被拒之门外。
对此,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光明认为,除了部分学生不符合贷款条件外,与助学贷款工作发展不平衡有关,有些基层地方学校开展助学贷款工作缓慢是主因。“资助政策体系在名校推行比较顺畅,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也是教育部今后开展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新政策在操作机制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操作机制是以银行为主,学校只负责提供贷款学生的基本情况,其余手续,包括填表等均由经办银行操作。新机制则以高校为主,银行将贷款总额打包给高校,前期工作由学校具体承办。
“这样银行的风险就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高校。”一位高校勤工助学中心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特别是“先报到,后筹学费”的“绿色通道”开通后,既不交学费又不申请贷款的学生也为数不少。
据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目前全国助学贷款的违约率高达28.4%。因此,高校不得不纷纷采用扣押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办法,来督促学生按时还贷。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