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6-08-22 10:47:46
8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云南省昆明两家媒体和某民营公司举办的“包机送清华、北大学子进京”活动。尽管主办方矢口否认这是一场“炒作”,但其瓜田李下之嫌是逃不脱的。因而,笔者也就不妨“借题发挥”地指出:教育需要“劳作”而非“炒作”。
人们一直把教师和学生分别比喻为“园丁”和“花朵”,类似的比喻还包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这些比喻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劳作”。然而,待到收获的季节,善于“炒作”者却来了,争抢“胜利的果实”,这是教育的不幸。
教育是一门特别讲究的艺术。诚如云南大学郑思礼教授所言,“摆宴会、包飞机、结伴上大学等过度关怀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有百害而无一利。”各种形式不同的“炒作”,就好比是给“花朵”过度施肥,违背了“花朵”生长的自然规律。“炒作”之下,有的大学生会飘飘然而不知所之,有的大学生会平添沉重的心理压力。过度的“炒作”,过度的“关爱”,就成了过度的负担。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对“炒作”之外的老师和学生不公。一旦“状元”、“名校生”等被大肆渲染,就不啻为对其他人的努力进行否定。这会造成“两极分化”的鲜明对比,凸显出“胜利者”和“失败者”。由此,多数考生将因此受到心理伤害,同时还会误导社会继续追捧“高考胜利者”,影响到今后升学、就业等的公平。
说到底,把“炒作”当作关心教育,实在是一种“伪关心”。如果这样的“炒作”能够少一点,真正的“劳作”能够多一点,我们今天的教育局面也许会更好。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