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6-08-29 09:17:53
6月15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藏文中学。几排破旧的平房,围着一个黄土露天的小操场,旁边是正在施工中的太阳能教学大楼。
果洛州今年一共争取到寄宿制工程建设项目资金5600多万元,将完成38个项目学校的建设任务。到8月底这些项目将全部完工。该州的寄宿制学校建设是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建设工程”的一个缩影。
如今,这项工程已经实施两年半了。它对西部教育的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把这项“民心工程”做得更好?
为西部教育注入强大动力
100亿元!对我们国家来说,这不是一个小的数目。中央为什么在此时投入巨资实施这项工程?这项战略决策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作出的?
时间倒回6年前的2000年。这一年的年底,中国政府郑重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两基”目标基本实现——全国“普九”人口覆盖率达85%。至此,全国尚有15%的人口地区未实现“两基”目标,而这些地区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
来自教育部的统计表明,到2003年年底,西部地区尚有一师一校点约9万多个,占全国校点数的80%以上;在一些高山、高原、高寒及牧区、半农半牧和荒漠地区,80%的初中生、50%的小学生需要寄宿。
在“两基”攻坚中,西部地区学龄儿童少年“进不来,留不住”,成为制约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瓶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下决心拿出100亿元,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帮助西部地区尽快实现“两基”目标。此举让西部教育在短时间内摆脱了落后的困境。
从大漠戈壁到南国边境,从雪域高原到黄土高坡,从澜沧江畔到天山南北,穿行在西部地区的农村大地,本报记者亲眼目睹了许多农村学校旧貌换新颜的场景:一幢幢崭新的教学大楼代替往日破旧的平房,干净整齐的校园告别了过去脏乱差的环境。寄宿制工程给西部教育带来的变化是如此明显。
谈起百亿元“寄宿制工程”对西部教育的影响,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刘仲由衷地说:“我十几年前到南部山区调研,看到的农村学校几乎全部是土房子,有的还是窑洞学校。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农村学校不仅校舍是新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较大提升。”
办好“民心工程”,困难问题尚存
作为西部“两基”的主干工程,“寄宿制工程”自2004年开始实施后,西部各省区对此都给以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但是,本报各路记者在深入采访中,还是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自然条件差,工程进度受影响。国家“两基”办对各省区“寄宿制工程”的进度提出的要求很严,大多数省区都能按规定的进度完成施工任务,但甘肃、云南、青海等省份则不同程度存在施工进度较慢的情形。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造成这几个省工程进度慢的原因之一,就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交通状况。就拿青海来说,全省有近一半的地区是地处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牧区,全年的施工期仅有三四个月。
在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清珍乡寄宿制学校,一位施工负责人对记者说:“没办法,这里施工期太短了,为了赶进度,我们的工人每天都要加班工作到深夜两三点钟。”
另外,工程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也是影响工程进度的一个原因。贵州省黄平县教育局局长李晓应说:“按照上面的要求我们的项目今年一开春就要开工,资金也应到位,但是到了今年5月,资金也没有到位。”
——新校建好了,相关工作难跟上。在西部地区采访时,我们发现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学大楼建得很漂亮,但是,厕所、食堂、教师宿舍,以及图书资料、教学实验仪器等相关的配套工作却没有跟上,存在较大的问题。
在陕西一些农村学校,记者看到有的男女学生竟然混住在一栋宿舍楼内,食堂的卫生条件很差,有的学校厕所建好后却不能使用,有的学生宿舍楼内没有晾衣服的地方和设施;在甘肃某县,记者发现有的农村学校建成后,饮水问题并没有解决;在云南,记者发现,“寄宿制工程”改变了当地农村学校的面貌,但是教师的住宿却少有人问津,内蒙古个别农村学校干脆将学生宿舍用作教师宿舍。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西部地区大部分项目学校的教学实验设备和图书等资料都非常缺乏,很多农村学校图书室的图书很少,有的干脆就没有专用的图书室;一些农村中学连最起码的教学用具和实验器材都没有。
——学生都住校,管理成了新问题。在西部地区,大量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陆续投入使用后,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管理问题正在考验学校的管理者。
在甘肃某县,记者发现竟然有学生用自带的炉子在旧教室内做饭,这样的安全隐患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记者在贵州省一所农村中学采访时了解到,这所新学校建在县城内,收的全部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全都住宿。正当学校准备集中精力抓教学质量时,问题来了,一到周末放学,这些农村学生便成群结伙出去,抽烟、喝酒、上网吧。
怎么办?学校于是想出办法,进行全封闭管理,除了周六下午可以自由外出,其余时间必须在学校里面活动,如果个人有什么东西需要买,找值班老师登记,由老师统一购买。
让“工程”发挥更大的效益
国家投入百亿元的“寄宿制工程”,是一项功在千秋万代的“民心工程”。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记者专门采访了几名专家。
于伟是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的教授,今年6月,他作为国家“两基”攻坚检查组的专家成员,下到青海、甘肃等西部省份检查“寄宿制工程”的落实情况。他提出,在寄宿制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解决好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和食堂、厕所等辅助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否则就会出现新学校建好了,教学质量反而受到影响的情况。他还建议,西部地区在寄宿制工程项目的检查验收方式上进行适当调整。考虑到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的实际情况,他希望地方政府考虑通过远程方式,加强对工程实施过程的监控,以保证工程的进度。
杨明亮是中南大学审计处的处长,作为寄宿制工程检查组的专家,他着重从财务安全的角度提醒地方政府,加强对项目学校资金的审计,要从源头上防止出现腐败问题。考虑到西部大多数县级教育部门缺乏专业的审计力量,杨明亮建议西部各省份加强对项目的审计,必要时可以将部分项目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来审计。他说:“国家花这么多钱,为西部地区建学校,这是一件大好事。要把好事办好,不能出现‘学校建好了,干部倒下了’的情形。”
采访中,一些基层学校的校长、教师提出,目前寄宿制学校的规模尚需增加。贵州省按照国家“两基”攻坚办的要求,把寄宿制工程资金全部投向初中,着力解决初中学生的寄宿问题,但其实,贵州山大沟深,随着学校布局调整的推进,大量的小学生也面临需要住宿的问题。“如果没有寄宿制,我们小学的布局调整成果将受到影响。”贵州省黄平县教育局局长李晓应说。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