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司动态 网络高等教育 职业人才培养 答疑网 101网校 基础教育 国际教育 关于我们 IR
当前位置:首页 > 备份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 > 正文
新闻搜索

给贫困学生多些精神关爱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6-09-04 13:58:45

  开学前夕,记者走进中山大学,但见校门口车水马龙,大小车辆进进出出。是新生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了。有的新生由众亲友陪同送行,不但爸爸妈妈,连爷爷奶奶也出动了;也有的新生孤身一人,手揣入学通知书就赶来报到。

  “这是常见的现象,年年如此。”――几位在中大学习生活了超过10年的老师告诉我们,他们大都当过辅导员,现在在各院系当团委书记,对学生情况了如指掌。

  我们之间无拘无束的交谈很快聚焦在这样一个话题上――给贫困学生既要物质扶持,更要多给精神关爱。

  扶助体系已经建立,学生要学会争取

  社会处于转型期,许多社会现象在校园中都有折射反映。中山大学作为岭南大地赫赫有名的学府,每年都向全国招收学生,东西南北的地区差异、城乡贫富的收入差距自然也就通过学子们带到了学校。这里的每个学院、每个系、每个班都会有贫困学生。一项校内的消费调查显示,学生的日常消费落差相当大,有每月高达上千元的,也有低至百元的。

  “我就是从农村来的,老家在山东,并不富裕。所以,一直以来我对贫困学生的思想状况都比较理解,也给以更多的关注。”说这话的是身材魁梧的山东汉子靳祥鹏,他是2000年的毕业生,如今在管理学院当团委书记。“目前大学已建立起贷款助学、减免学费、勤工俭学等等对贫困学生的辅助体系,有很多途径为学生免除生活上的压力。贫困学生首先要学会争取对自己有帮助的助学方式,保持良好的健康心态。”

  物质和精神,精神关爱更显重要

  靳祥鹏说这话是有根据的。这些年来,在学生中不知道或是不懂得通过正当途径获取支持的事屡见不鲜,这当中有的是对信息了解不够,但更多的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带来的。比如说,过分的要强、爱面子;过分敏感,甚至是不必的自卑,把自己自我封闭起来,有问题不开口请教,确有困难也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

  在市场营销专业就有这样一位同学,他是有正当理由免交学费的贫困学生。尽管缴学费已经不用发愁、基本的生活问题也已经解决,但老师还是发现他极少和同学交往,表现出一种和他年龄性格不和谐的离群倾向。细加了解,直接问题竟是出在手机上――当宿舍里手机几乎人人都拥有时,他却仍然没有,于是他感到精神压抑,乃至直接影响到他不敢大胆地和他人交往。

  “如果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看,我觉得当前更重要的是精神关爱。”快人快语的中文系团总支书记罗燕此语一出,马上引起多位同行的共鸣。他们说,能够考上中山大学的学子,学习能力一般不成问题,而曾经家境贫寒的学生走上成功坦途的实例不论在中山大学还是社会上的其他大学都是不少的,如果说这些同学有什么共同点,那首先就是他们的心态比较坚强、健康、阳光。像上面讲到的营销专业的同学,后来就是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纠正了盲目的攀比和自卑心理,主动参与学校的活动,得到了较好的心理锻炼。在毕业找工作时,他表现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最后被一家大公司录用了。

  应该说这位同学的变化是正常、健康的。但也有一些贫困学生经受不住生活或精神的压力,在遇到挫折后振作不起来,消沉下去。他们不是卡在智力因素,而是止步于非智力因素的困扰上。这就不是简单靠经济扶助就可以解决的,还需要让他们拥有精神归宿的桥梁和平台。中大校内有一个名为“雁行社”的勤工俭学社团,他们在推荐了数千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同时,一直叫响“助人自助”、“独立自信”、“高飞自强”,这些理念口号很受贫困学生欢迎。

  入学毕业“两头”,入学引导更关键

  “从规律上看,学生进校和学生毕业这两头是思想波动最突出的时期,对贫困学生而言,入学第一学期的引导尤为关键。”人类学系的团总支书记范涛进一步说。

  “为什么入学初期波动往往比较明显?”记者追问。

  “因为对许多学生来说一入学就要同时面对三个转变。”罗燕这样分析:“一是身份角色转变,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二是学校和生活环境转变,例如从小城镇到大都市的转变;三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从原来比较熟悉的引导型向更多自主型学习方式转变。这些转变在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同学中表现往往更集中,差异性更大。比如,许多大城市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英语,但农村学生大多到中学才开始学ABC;又如城市的学生接触电脑比较早,而山区孩子不少是走进大学才第一次摸电脑键盘,等等。当然,贫困地区学生身上的能力有些是大城市孩子缺少、甚至是不具备的。因此,我们一再鼓励贫困学生学会勇敢地开口,说出自己的困惑和困难。同时,也注意及早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这些转变,用良好的心态重新认识自己、塑造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就是最积极的精神鼓励。”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