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6-09-08 10:38:05
“很多大学生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关键在于没有清楚地找到自己和社会的结合点。”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培训测评部张副主任告诉记者,在近期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系列辅导讲座中,前来听课的学生普遍显示出对于职业规划的迷茫,不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这给大学生求职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症状一:“不知道以后干什么”
参加2005年西部计划的小张,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法律专业。“高考时并不是因为喜欢才选择这个专业的,只是因为当时属于热门专业。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上大学、考硕士、考博士,但从来没有想过以后干什么。”
大二暑假时小张看到了西部计划,突然就有了去闯荡一下的想法。但在那里的一年时间里,依然没有想过回来之后干什么。现在突然之间感到了就业的压力觉得很迷茫。他告诉记者,“当时在大学里面几乎没有人对自己的职业有过清晰的规划。选择这个专业,很多是受家庭或者社会的影响”。相反,据记者了解,小张的同学里,不乏有非常清晰的职业目标的同学,对法律行业了解的很透彻,在意识和理念上都很接近于这个行业,具备了所谓的“行业气质”。他们的就业就很顺利。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鲁老师:
一般来说,家长的思维比较定势。孩子所学的专业一般都是当时的热门行业,大多数家长对可以选择的行业的远景发展无法做出一个准确判断。在进入大学之后,学生自己又缺乏社会意识,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以为自己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
当然,学校方面缺少相关的教育也是一个问题。学校的辅导不仅仅是就业时的一些技巧,还应该更早地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找到自己和社会的结合点,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症状二:“为什么单位不接受我”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小邵,一直希望以后可以成为一名教师。为此他在大学里也做了一些准备,考取了教师资格证。本以为凭自己的实力圆教师梦不成问题,但在求职过程中却屡战屡败。
小邵告诉记者,有时候面试官看了我的简历之后,会以专业不对口为理由拒绝。“在讲课时我发现自己和师范类的学生相比有差距,自我感觉和学生交流环节做得不好。”但这些东西都可以在工作中改进的,为什么在同等条件下,学校愿意录取师范生而不考虑我呢?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鲁老师:
拥有教师资格证是从事教师行业最基本的要求,但这并不代表考到了这个证书,就能当一个合格的教师。小邵同学并没有全面了解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比如说语言表达能力等。
师范类的学生有专门的实习期,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讲课培训,在讲课技术方面确实高于非师范生。
但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如何认识并发挥这种优势,也是成功求职的关键因素。学校招聘非师范类的学生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在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上比师范类的学生强。如果小邵在化学专业上有很杰出的表现,相信学校接受他的几率会高很多。
很多学生在求职时想转行,但对市场需求缺乏一个全面的了解,关键还在于转行时没有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如果在专业知识上有突出之处,就可以增强就业竞争力。
他山之石
有选择的参加职业培训
在国外,很多孩子从6岁就开始做职业规划。家长和学校会通过一些测验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通过这种互动,他们对孩子的职业规划已经有了一个大方向。比如孩子小时候想当老师,那以后的工作可能会和人文方面有关。这时家长和学校就会了解这个方向的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对孩子的培养也会注重这方面。而到了大学,学生基本上就明确了就业方向。当然原来喜欢当老师的孩子可能最终会选择当记者,但因为两者所需要的基本素质是一致的,所以这种转换的实现是非常顺利的。学生只需在大学里补充记者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了。对于家长来说,也可以利用孩子的职业理想来鼓励他们的学习。
“我国初中等教育都没有这方面的内容。部分学生在大学时会有模糊的意识,选择一些辅修课、第二外语、证书考试等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但在职业规划上还缺少专业指导。”张副主任告诉记者,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2005年发布了《关于加强上海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把职业发展教育覆盖到大学的入学初期。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