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6-09-13 10:56:30
“择差教育”的出发点是对现行普通中小学教育的一种补缺,其创新精神令人钦佩。其实,民办学校的激励、吃苦教育方法也不复杂,这是所有普通中小学都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
上网、逃课、打架、懒惰是“问题孩子”的标准特征。近年来,江苏、河北、江西等地出现了专招这类孩子的民办学校。这里不教文化课,主课就是让学生进行上千公里行走以锻炼意志,一些几乎被放弃的孩子被调教得“服了管”。然而,一些教育专家对这种“择差教育”模式提出质疑,并极力反对行走中的变相体罚行为。
给差生的昂贵“处方”:上千公里行走
2002年,江苏省淮安市的“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择差教育”,随后,河北石家庄、江西九江都开办了类似的学校。他们收取的孩子有三类:一类是送来吃苦的,想改掉娇生惯养的坏习惯;一类是迷恋上网、学习成绩太差的;另一类是喜欢抽烟、喝酒、打群架的。这些学校又称“行走学校”,组织学生长途行走,每个学生的行走时间长达一两个月,距离一般为1000公里左右。
暑期,坐落于石家庄的“向阳教育训练华北营”组织了126名孩子,从石家庄徒步行走到呼和浩特,历时28天、行程908公里。华北营负责人刘晓冰说,她们的学校针对差生的不良行为和习惯,采取封闭式、军事化的管理。营队里基本按照年龄分班,每个班5至8人,由一个管带负责。管带相当于学校的老师,陪着孩子一路走,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是优秀的退伍军人,另一部分是专业师范院校毕业生。
这类特殊学校的学费价格不菲,以“向阳教育训练华北营”为例,暑期训练班每人6000元,半年训练班每人17000元。
“问题少年”在行走中艰难蜕变
“问题少年”经过高强度的行走训练普遍有所好转。据“向阳教育训练华北营”的一些孩子说,艰苦的训练锻炼了他们的意志。但是也有不少孩子承认,训练中有变相体罚,他们是“累怕了”“被打怕了”。
是教育模式的细分,还是钻素质教育空子?
“行走学校”受到家长青睐,却引发教育专家质疑。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系薛亮教授认为,“择差教育”本身就存在对孩子不客观的评价。孩子本质上不应该有优、差之评价,因为每一个人的优势智力区域和劣势智力区域是不一样的。所谓“差生”,也只是在进行某一方面的评价时,这个孩子相对较弱。
新义务教育法严禁变相体罚学生,而“择差教育”中的戒尺惩罚等是明显的变相体罚方式。河北省教育厅法规处负责人说,并不是说孩子挨打后“变好了”这种教育方式就值得肯定,即使动机是好的,方式也必须合理合法。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小光说,“择差教育”的出发点是对现行普通中小学教育的一种补缺,其创新精神令人钦佩。其实,民办学校的激励、吃苦教育方法也不复杂,这是所有普通中小学都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但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面前,一些普通中小学对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厚爱有加,对分数靠后的学生听之任之,有的甚至劝“差生”退学。这在某种程度上使教育成了针对高分学生的教育,应引起人们的反思。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