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6-09-25 11:04:00
88年后,北大教室里入夜时的读书声再次响起。但是坐在灯下的,不但是北大学生,还有许多来自北大校内后勤部门的务工人员。如果没有看到务工人员渴望知识的眼神,就无法想像平民教育的珍贵。近日,北大平民学校开校,首批53名北大校内务工人员将在4个月内接受北大教师免费的教学。
“平民学校”在北大的开设,不由让人想起了1918年后的数年时间中,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发起成立的“校役夜班”,许多著名学者如傅斯年、罗家伦、张国焘和康白情等为校内工友讲授国文、算术、理科、修身和外国语课程,毛泽东、邓中夏等人也曾组建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四处奔走。
今天的平民学校距离它的前身,已整整88年了。平民学校的重生至少提醒人们,在历史百年轮转之后,在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这种现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尚待时日。至少到今天,外来务工人员在我国各大城市都大量存在,他们缺少继续教育,因此与社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样只能使他们长期从事简单劳动,很难拥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因此,平民学校讲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理念。教育的平等是一切平等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五指长短不同,财富多寡不一,惟一能真正在心灵上实现绝对平等的,就是对知识的拥有和享用权利。而平民教育不但是通向教育平等的重要道路,也是通向社会平等和发展的桥梁。
中国教育资源的匮乏是一方面,远未充分、公平地利用教育资源似乎更为严重。目前的教育模式,教育资源注重向高处流,以广大农村为代表的“低处”则相对资源缺乏,这导致了精英教育与底层教育的脱节。北大举办“平民学校”告诉我们,以资源不足为由忽视对低层人群的教育,有违平等分配公共资源的宗旨。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能承续历史传统,主动承担扶助弱者教育之责,弥足珍贵;但从长远而言,如何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让底层也能享受继续受教育的权利,更是一个大课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大的平民学校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如果有可能的话,这样的平民学校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北大校园里,也不应当仅仅只针对在北大务工的人员。毕竟,穷北大一校之力,开设的平民学校数量也有限。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北大的平民学校模式已经上报全国总工会,并且正考虑在北京70所高校中推广。
如果说,88年前的平民学校是“挽救国家厄运并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那么,今天的平民教育则应当有改造和提升一代中国人的志向。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要能够伴随着知识,从北大走向社会,实现百年平民教育的宿愿。著名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今天的现代化,使得更多的农村人口走进城市,因此,走出北京,走出高校,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开展平民教育,当是可取之途。
88年了,许多东西发生了变化,但有些东西却永远不变。让我们认真聆听当年蔡元培校长针对平民夜校的话:“听差的来求点学问,于是大学中无论何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权利……而平民的意思,就是人人都是平等的。”的确,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真正无愧于我们的社会。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真正无愧于每一个建设和服务它的人。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