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6-10-16 11:15:58
《中国青年报》日前报道,京津两地兴起学前预科班,由各所重点小学举办。这种班是在过去的学前班被叫停后的“新事物”,学费不菲,有的收费近万元,但仍颇受家长追捧。这是教育领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新案例。
家长之所以如此重视孩子的小学教育,是因为他们相信,上了好小学,才可能上好中学,随之才可能上好大学。而为了解决择校问题,教育主管部门也曾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取消重点学校的名号,规定孩子就近入学原则等,但这些规定似乎收效甚微,甚至滋生了新的问题:比如在就近入学原则之下,一些家长千方百计把户口迁移到好学校附近,一些开发商则借机哄抬好学校附近的房价。
解决择校问题,最根本的当然要靠将应试教育真正转变为素质教育,但这是一个长远目标,现实的解决方案应是谋求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也做了努力,试图拉平各所学校之间的差距。但是,拉平差距的方向不应是削高就低,最理想的状态应是让比较差的学校变得像好学校一样好。
学校之间在硬件上的差距,可以通过调整教育拨款的方向,适当照顾差者而较为容易地实现均衡;而优秀的教师不可能在短期内批量生产,因此,要拉近或者平衡家长最看重的师资差距,在短时期内可以实行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让优秀师资充分流动起来。
具体而言,比如规定他们在一定时期服务于特定的学校,并合理分布在不同的学校当中。教师流动起来之后,可能给教育管理以及教师本身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这些问题并不难解决。事实上,现在不少地方已经实行城乡之间优秀师资流动的政策,而现在需要做的是,优秀师资的流动,也要在城市不同学校之间进行。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