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6-12-13 16:53:50
2006,我们把微笑留给多哈 2008,我们在北京等着你们
多哈亚运会的50名海外志愿者中,有12名是中国志愿者,能否经受身份转换带来的挑战,事关北京2008
照片:志愿者张博在多哈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现场。
12月10日下午1点,北京首都机场国际到达出口,10余名身着蓝绿色上衣、橘红色裤子的年轻人不时引得周围人驻足。
13天前,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刘剑曾在机场为这群年轻人送行。他们就是北京赴多哈2006年亚运会的中国志愿者。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向国外大型赛事派出的规模最大的一支志愿者队伍,同时,也是2008年奥运会前,中国志愿者参加的最大规模的国际赛事。而报名参加此次活动的志愿者,参选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报名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
正因如此,这无疑成为中国志愿者在2008年前颇为重要的一次练兵。而事实上,这群志愿者也是带着“任务”奔赴多哈的。
在出征前的动员大会上,刘剑这样要求志愿者:学习亚运会志愿者的服务管理经验,锻炼志愿者队伍,宣传北京奥运会。
尽管从多哈归来,没有运动员归国时镁光灯的聚焦、媒体记者的围追堵截和追星族的簇拥,但是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他们在多哈的表现如何,其重要性依然不亚于那些夺牌归国的运动员。
角色转换考验志愿者专业能力——中国志愿者给卡塔尔王子当翻译
本届多哈亚运会共有1.6万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50名志愿者来自海外,而中国志愿者就占了12名。这12名志愿者从清华大学和第二外国语学院以及团市委工作人员中选出,在多哈主要承担语言服务和贵宾接待任务。
带队的团北京市委国际部部长伍琦说,这两项工作在海外志愿者所承担的工作中是相对重要的两项。
尽管在出征前,中国志愿者协会等方面对志愿者进行了各种培训,在多哈当地也接受了当地志愿者项目组的培训,尽管这些志愿者都有在国内大型赛事中服务的经历,但是,他们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是从在国内当志愿者到国际志愿者这样一个角色的转换。”在机场,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刚刚回国的志愿者,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一点。
中国人在多哈一眼就能辨认出来。“在他们眼里,我们就是中国,我们要向外国展示中国的形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文娇说。
事实上,中国志愿者一踏上多哈的土地,操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就给当地人带来惊喜。在12名志愿者中,有6名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再加上英语和汉语,他们会3种语言,这给中国志愿者加分不少。因为当地人的英语口音很重,而中国志愿者可以运用熟练的阿拉伯语帮助很多运动员、媒体记者、场地管理人员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有媒体要采访卡塔尔国王的儿子,文娇给他们当翻译,当地人得知文娇其实只学了两年多阿拉伯语时,惊诧不已。
当然,语言对于中国志愿者来说也不是毫无障碍的。正如志愿者张博所说,原本以为对英语还算精通,在多哈却“听不了,也说不了”。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只得“不断揣摩他们所说的英语”。
此外,很多外交礼仪对于中国志愿者来说也是新课题,比如只能用左手递东西、尊重阿拉伯国家的习惯等。
国际身份考验中国志愿者专业态度——一天用耳朵见证中国队3次夺冠
上午班的志愿者早上6时30分出发,7时30分到岗,下午3时30分离岗;此时,下午班的志愿者接班服务直至晚上10时。这是正常情况下,多哈志愿者的作息时间,但是,通常,志愿者的工作时间都会超过规定时间。
“在国内做志愿者,我们是主人,但是在国外,我们必须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赵航宇说。
多哈当地时间12月6日,赵航宇和闫庶峰在运动员村管理大楼作语言服务,因为中午时间,工作比较清闲;而此时,运动员餐厅却是人潮如流。于是,他们向主管Elisa提出:“我们不想闲着。”
上午11时30分,两人到达运动员餐厅,帮助运动员寄存包。在这里,每分钟都有几十人的流量。两人的餐票一直捏在手里,却无法抽身去吃饭,直至下午2时30分。
此间,有些中国运动员、教练员来吃饭,主动与中国的志愿者打招呼,问志愿者累不累,他们总是回答:“不累!”“如果我们表现出疲惫的样子,对运动员也会有压力。”赵航宇说,他们总是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而事实上,这样的工作并不是中国志愿者的分内事。
志愿者们经常离亚运会的比赛现场只有咫尺之遥,但是,他们却没有时间好好看一场比赛。
多哈当地时间12月6日上午,女子举重75公斤以上级比赛正在进行,正值中韩最后较量的时刻,来自清华大学的梁苏会引导一名贵宾到VIP席就座,此时,韩国队试举成功。“当时,我特别想留下来看一下中国队的情况。”梁苏会说,但是她没作任何停留,因为即使几分钟,场地外也可能有需要服务的贵宾,而且作为一个国际志愿者,她必须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能与观众一起为中国队加油。
正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郭也丹在日记中写的那样,他工作所在的问讯台与举重比赛大厅只有一墙之隔,运动员的吼声和放下杠铃的金属声都能清楚听见,“身在异国他乡的我,在一天里,用耳朵见证了中国队3次夺冠”。
用专业赢得尊重——“我最欣赏你们志愿者了”
多哈当地时间12月4日上午,在哈里发网球中心,作贵宾引导工作的郭也丹在门口见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他主动上前用汉语说“您好!”此人正是曾担任国际奥委会执委的何振梁。
当何老看了1个多小时比赛出来后,对郭也丹说:“我们合张影。”
这让郭也丹感动了很久,因为何老说:“我最欣赏你们志愿者了。”
在多哈,中国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尊重。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同声传译误把新闻官所说的“我们不是只有本地志愿者”翻译成“我们没有海外志愿者”,赵航宇找到新闻官的助手,要求解释。在重听录音后,确定为同声传译的失误,该官员对中国志愿者刮目相看,成了朋友。
在中国志愿者回国的当天,伍琦获悉,多哈将竖起一块志愿者纪念碑,并刻上中国志愿者的名字;临行前,多哈志愿者项目部经理特意为中国志愿者开了一场欢送会;在乘机前两个小时,半岛电视台专访中国志愿者……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说:2008年,志愿者的微笑就是北京最好的名片。临行前,中国志愿者带了很多中国结、微笑圈。他们把微笑留给了多哈。
在与同为志愿者的同事、工作人员、运动员打交道时,志愿者不忘微笑着说上一句:“2008年,我们在北京等你们。”
令志愿者们感动的是,在多哈,从高级官员到普通工作人员,同样以微笑来回报志愿者。有些其他国家的志愿者会特意向中国志愿者学习如何用汉语说“你好”,第二天用汉语跟中国志愿者打招呼;被梁苏会亲切地称为“小黑”的当地志愿者说,2008年,一定要到北京做志愿者……
在中国志愿者胸牌的绳子上,依然挂着各个国家代表队的徽章,这是他们在多哈时,其他国家的志愿者、工作人员、参赛人员等送给他们的。他们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他们还要带着这些徽章。
专业精神体现服务水平
做志愿者,需要具备专业精神。专业,不仅仅指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专业的态度。
2006年,在多哈,中国志愿者充分展现了志愿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精神:他们的专业本领过硬,能熟练运用3种语言服务;他们的专业态度赢得了尊重,能在比赛现场保持中立的立场,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等,都是他们之所以出色的根基。正因如此,他们在多哈被称为“我们的惊喜”。
毋庸置疑,中国志愿者在多哈的表现是出色的。在中国,近年来,志愿者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即便不是所有志愿者都如此出类拔萃,但绝大多数都已具备志愿服务的专业精神。
如此看来,我们可以对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项目持相当乐观的态度,但是,这种乐观应该是一种谨慎的乐观。
试想,2008年,北京将有10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各个与赛事相关的场地,其中也包括海外志愿者。这就给志愿者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者管理工作也应该是专业的甚至是职业的。
本届多哈亚运会的志愿者管理工作,颇有中国可以借鉴之处。
首先是志愿者的组织工作。本届多哈志愿者的组织工作十分细化,责任落实到人。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负责的就是该环节的志愿者及其直接领导,这有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避免了失误层层上推的尴尬局面。
其次,志愿者的工作分配细化也是多哈亚运会志愿者管理的特色。以贵宾引导为例,从贵宾到达、贵宾签到到引导贵宾就座等,各个环节都有专门的志愿者负责,而不是从头到尾由一个人负责。
第三,志愿者需要更人性化的管理。在多哈,志愿者签到时,会得到一块巧克力,服务结束时会听到保安说“谢谢”,时刻都让志愿者感受到温暖。考虑到志愿者的工作强度,主办方采用倒班和轮岗的形式,让志愿者既得到充分休息,又能不时得到新的岗位的锻炼。
诸如此类,相信会给中国2008年的志愿者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启发。此外,一种志愿精神在全社会各个角落的渗透也是有可以提升的空间的,因为这关乎到志愿者的被承认度。
值得一提的是,志愿者的组织工作在多哈只有3年时间,此前,多哈是没有志愿者项目的,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尊重志愿者的氛围,值得借鉴。一个细节让中国志愿者感触很深。在多哈,很多公共场所甚至私家车上都贴有这样的标语:“我们都是卡塔尔。”也许对志愿者的尊重恰恰源于这种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全民志愿的氛围。
2008年奥运会,中国人将成为主人,单就志愿者项目来说,中国有扎实的基础、雄厚的实力,如何运作好这个项目,还须各界共同努力,把这把火烧得更旺。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