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7-03-15 16:39:53
关键词一:中医人才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哈孝贤(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学研究中心教授):
观点中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传承应是当务之急,而传承的关键就在于中医的教育事业。但目前中医院校教育缺乏中医特色,违背培养规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担当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重任。
现状中医院校课程设置失衡
在某中医药大学本科生培养计划中,中医专业的课时仅占33.86%,西医课时则占39.38%,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占26.76%。很多中医院校不重视中医经典课程,甚至列为选修课。此外,现在的中医院校将中医、中药、针灸等设为相对独立的专业系部,导致学生知识结构残缺不全,不会针灸、按摩等非药物疗法,不会辨识中药材、饮片,不会辨证遣方用药。
学生缺乏传统文化底蕴
学好中医需要有古汉语基础和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缺乏这种文化背景,很难掌握中医学术的精髓。中医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是理科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后,又将相当多的时间用在学英语、考计算机上,难免对中医理论的学习产生畏难甚至排斥心理。
研究生培养与继续教育“异化”
考取中医类研究生,英语有“一票否决”的权力,专业课反在其次。入学后,绝大多数研究生埋头于动物实验与西医学的“高精尖”指标,完成的论文毫无中医特色,偶有一两个中医术语,也是点缀。这样的研究成果既不能指导中医临床,也不能对中医基础理论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然而,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硕士、博士逐渐成为中医的主流。
中医临床人员的继续教育也悄然转向,他们所接受的大多是西医或中西医结合内容的知识讲座,中医内容几乎没有。这些中医人员又承担着中医院校本科生的临床实习代教任务,很难想象他们会将学生带向何方。
对策中医院校应按文科类招生,各类研究生教育要强调中医特色
中医院校应按文科类招生,对考生要有较高的古汉语等传统知识的要求,并根据中医人才的成长规律,试办中医少年班等特殊培养模式,推广本硕连读的传统班,以造就高水平的中医人才。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应以专业成绩为主,教育要强调中医特色,强调临床实践能力。要改革教学内容,加大中医课时量,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要强化各临床学科的实践教学,临床带教老师要注重以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指导学生的临床见习和实习。要重视人文教育,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内容,强调医德的培养。要加大对中医院校的资金投入,首先要提高师资的生活待遇和业务培养的资金投入,在实验室、解剖室等的规模方面则不必与西医院校攀比。
关键词二:农村人才培养
全国政协委员阎洪臣(长春中医学院脊髓病医院院长):
观点影响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最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源短缺
当前,我国农村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与农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而影响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是人力资源短缺。解决这个矛盾,关键在于建立一支训练有素、适应性强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队伍,打通农村分享城市优秀卫生人力资源的渠道。
现状有的农村卫生院十年未进一名医生,卫生人才出现断层
据统计,2005年年底,我国市县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分别为4.96名和2.16名。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仅为1.05名。2003年年底,全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的占1.6%,大专学历的占17.1%,中专学历的占59.5%,高中以下学历的占21.8%。
2005年,我国高中等院校医学专业毕业人数已达53.4万,但该年卫生技术人员比过去只增加了6.73万名,县以下卫生技术人员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还减少了1509名。大量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并没有选择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到农村就业的更是凤毛麟角。有的农村卫生院十年未进一个人,卫生人才出现断层。在政策导向和信息交流上,人才需求没有和供给形成对应。
对策按比例、多渠道构建层次合理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
各级政府必须在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宏观基础上,明确当地农村卫生人才需求的总量和结构,研究合理调整城乡卫生人力资源结构的有效方法,加快农村卫生应用人才的培养。要保证农村卫生投入,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各级财政应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建设性投资,建设标准化的农村卫生院,更新设备,改善在农村卫生院工作的卫生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确保工资福利待遇,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高等院校的医学教育要以农村基层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适应基层需求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强化临床技能培训,建立有利于培养基层适用人才的课程体系。
此外,要利用函授、广播电视、网络教育、讲习班等多种形式培养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重点应放在边远、贫穷、少数民族地区。坚持将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工作纳入地方年度目标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卫生人才培训计划。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要把城市卫生机构对县乡两级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作为主要目标任务抓紧抓好,逐步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士和执业医士的过渡,提高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的素质。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