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公司动态 网络高等教育 职业人才培养 答疑网 101网校 基础教育 国际教育 关于我们 IR
当前位置:首页 > 备份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 > 正文
新闻搜索

调查:发展机会和生活质量成了青年的鱼和熊掌

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7-08-13 16:06:29

    民调显示宜居地出现围城效应:超大城市居民感觉生活不便,

    62.9%的人希望去更小的地方;53.7%的中小城镇人看好大城市更有发展

    争吵最激烈那一刻,张奕芳拔电话线、关手机,以此摆脱父母“无休无止的骚扰”。

    矛盾目前无法调和,她坚定地要留在北京,而父母,希望她能回苏州——女儿一个人漂在巨大的北京城里,让妈妈每天在家“胡思乱想”。

    “实在不忍心”的时候,张奕芳会重新开机,半个小时之内,父母的电话必然会再打进来,打得受不了,又挂,又关,邮件说手机又坏了……北京是个没得商量的话题——第一次走在未名湖畔的时候,她就坚信北京是她的梦,“这里机会多、视野广,是事业发展的平台”。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一项题为“哪个城市更适合你的工作和生活”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7946名填答者中,52.8%的人认为,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有着更大的发展机会。

    但与此同时,34.5%的人认为,中等城市的生活质量更高,相比认为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生活质量更高的只有17.8%。

    调查还发现,大多数人希望生活的城市都“在别处”:这些来自祖国各处美好河山的参与者,61.3%的人希望生活的地方,不是现在所居住的城市——小城市的人想去大都市,而大都市的却又想逃离繁华。

    奋斗的大城市

    去南京读书,到上海实习,在北京工作,张奕芳觉得离家之后,自己走得还是比较踏实。曾经对上海快节奏的恐惧,在实习了一段时间之后烟消云散,除了觉得太挤,张奕芳觉得大城市生活质量也挺高。

    “至少,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我喜欢的话剧。快其实也没什么不好”,五分钟解决的午餐,不断压缩的睡眠时间,并没有让她觉得累,却让她变得干劲十足。

    “如果没来上海,现在我还憋在株洲那个厂里,一身的劲没处使。”已是上海一家机械公司销售经理的聂元回想起10年前的自己,“两份报纸七杯茶,就是我一天的生活。”

    而现在,开不完的会,见不完的客户,行程密密麻麻,几乎每天都要绕着上海转二三百公里,“连陪女儿吃顿饭都要提前跟秘书打招呼”。聂元相信也只有上海,才够他施展拳脚。

    调查中,除“发展机会多”(59.0%)外,33.2%的人认为大城市“孩子的成长环境好”,32.5%和23.4%的人被大城市的“文化氛围”、“生活质量”所吸引。

    离开的欲望

    “就是太挤了。”每天用超过三个小时的时间在路上,张奕芳显得有些疲惫。

    她所在的城市。从2000年到2006年末,仅常住人口就增长217.4万人,每平方公里又多塞进了132人。

    每辆公交车停在面前的时候,根本没有容人的空间,偏偏有人可以钻进去。“他们的身体似乎都成了橡皮材质,可以随意伸缩”,张奕芳很是佩服,只是一直没有练成。

    “回去,人的思想慢慢会禁锢,看不到很多东西,就是把我往绝路上推。”每一次,张奕芳都跟父母说得很清楚。

    和张奕芳一样,现居上海、北京等超大城市的2741位受访者中,89.3%的人认定大城市有更大的发展。

    但是,他们当中超过六成的人承认,可以选择的话,希望在更小一点的城市生活,尤其是中等城市。

    去年《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年度报告》调查的20个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排名都相对靠后。研究人员说,大城市虽然发展机会比较多,但是个人居住条件、社区条件、生态环境、公共交通等宜居必备因素相对都比较差。

    除非在上海成家,否则,陈宇觉得自己一定会离开,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时刻准备着”。

    从同济大学毕业后,陈宇留在了上海市公路管理处,“说起来好像是上海待遇好,其实呢”,小陈一肚子牢骚,“公务员工资年收入也就在8万~10万元,比老家那个小城高了不少,但是一比较最基本的吃住,上海完全没有优势,上海中环以内房价每平方米11000元以上,老家呢,2500元一平方米。”

    关键的问题是,“你的学历在中小城市更有竞争力”!就好像名牌产品,在上海商战的激烈竞争中,“五折”、“满200送100”的标牌常年可见,到了老家,因为少,价格就高,基本不打折,这就是撇开价值以外可以看出来的东西。

    “上海这个地方某种程度上显得人才过剩”,陈宇的上级单位市政局今年招新,挤进10个人,4个博士5个硕士,只有一个本科。一个博士分到信访部门,一个星期后就辞职走人。“其实这种管理单位,要博士来就是资源浪费,与其在这里浪费,何不去需要的地方去发挥呢?”

    调查中,20.3%的人同意“北京、上海人才太多,竞争太激烈,其他地方发展机会更大”,28.3%的人更认为“其他城市和北京等超大城市之间的差距已经在逐步缩小”。

    在北京漂了三年后,贾林终于离开了这座“没有生活感觉”的城市,笔者拨通他电话的时候,贾林正拉着一帮朋友吃消夜,“从东三环到西三环打个车都要上百块,组织个饭局还要预约!在贵阳随便打个电话,呼啦一下一刻钟不到,打车10块钱,全到齐了——北京可以吗?”贾林反问。

    本次调查中,“房价过高(53.5%)”、“生活成本太高(50.6%)”、“交通太拥挤(46.4%)”、“没有归属感(32.8%)”已成为当下人们对大城市诟病的主要原因。

    大城小城,其实只是“围城”

    罗娟是看着北京的房价噗噗地往上涨。

    落实了单位,解决了户口,今年毕业的罗娟6月份投入看房大军,在五环外的一个楼盘觅得一居,“买房的过程比买件衣服还要快,根本由不得你考虑”。罗娟和另外一个人在同一天抢下了小区的最后两套房,为此,“啃光了父母在老家的养老钱”。

    搬进新房的那一天,妈妈开心地发来短信,“祝贺你,成为北京人了。”

    “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很多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调查中,47.1%的人同意此说法。罗娟的家人和邻居,早已经把她扎根首都,当成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每个人见面都是“啧啧”的赞叹。

    “按理说,我很幸福。有户口,家里给我在北京买了房子,上班的单位也很轻松”,罗娟顿了顿,“可是,我好想回去啊!”家乡那座小城,在罗娟心里简直是个桃花源。而经过她的计算,以在北京的花销,目前上班是处于赔钱状态。

    但“似乎没有退路了”,买了房子,办了户口,罗娟怎么想,都不能因为自己说累,就撒腿跑了。

    在她湖北的老家,稍微有点出息的小孩考大学出来,是不回去的。罗娟至今记得,考大学那年,同学们的志愿几乎全部集中在北京、上海和省会武汉,班主任给他们的毕业赠言是:“希望你们都不要回来了。”

    如果把调查结果拿出来比较一下,我们很快会发现,生活在不同类型城市里的人,在对城市的追求上高度不一致。可以选择的话,53.7%的中小城镇人看好大城市更有发展,而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的居民中,62.9%的人希望去更小的城市。

    “人人心中都有座理想的城市,在别处。”张奕芳说。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