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来源:弘成教育集团发表日期:2008-02-26 09:47:23
“我们和某公办高校联合举办大专教学班,当年招生500人,编成10个班,学费收入约为350万元,其中给公办高校上缴的所谓‘管理费’,占总收入35%;给招生贩子回扣数额,比例之高竟占总收入的40%。剩下不足100万元,用来租场地、聘教师、支付水电费。因为钱不够,就只好租用工厂的废弃厂房,甚至农民院子。”日前,成都一所民办学校的校长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这样下去,三五年后,会有有相当多的民办学校被淘汰。”这位校长表示。
业内专家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民办学校固有的经费模式必须予以调整,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应当成为今后民办学校创设的重要门槛;与此同时,为民办学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是政府管理和制度选择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民办基础教育面临挑战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目前我国有民办高校1300多所,其中,具备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170多所,每年民办高校招生数量已达50万人。
民办高校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民办学校中,也有相当数量的贫困学生。奖助学金的发放,应当取决于学生的素质、水准,而不是以学生所在院校的公办、民办背景来划线。
2005年至2007年,全国民办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校数、在校生数仍呈持续增加之势,但也有不少地方的民办基础教育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学校数量逐渐萎缩、在校生数量急剧下降,更有一批学校相继倒闭。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相当复杂,有关专家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础教育阶段学龄人口高峰逐步上移,而公办高中的校均规模急剧扩张。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民办学校刚刚兴起,小学、初中学龄人口正值高峰的状况形成反差,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学龄人口高峰逐步上移,小学、初中阶段学龄人口数量逐年下降。就全国而言,从1998年开始,小学的学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开始全面回落;而从2004年开始,初中的学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也开始同步下降。
二是民办学校自身“先天不足”导致后续发展“动力衰竭”。一直以来,民办学校资金来源相对单一,除民办学校创办者自身的资金投入外,或来自于民间集资(如“教育储备金”),或取自于收费。“教育储备金”模式一度甚为流行,但由于各地陆续叫停,或是一些学校将“教育储备金”用于投资造成亏损,导致民办学校资金链断裂。此外,赞助费和学杂费收入是民办学校另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同时也就注定了这样一个结果:学生数量决定学校兴衰成败。因此,扩大办学规模、增加学生数量成为民办学校发展的核心目标,而对于学校的“质量”与“特色”往往难以顾及,学校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很多学校也正是在追逐数量、规模的过程中逐渐败下阵来,或勉强维持,或被公办学校兼并,或直接倒闭。
三是学校之间“过度竞争”,特别是办学体制改革学校对民办学校形成“正面冲击”。在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民办学校与办学体制改革学校之间的竞争中,“过度竞争”现象随处可见,尤其以民办学校与办学体制改革学校之间的“过度竞争”最为突出。也正是在这场竞争中,使得一批民办学校大伤元气,生源急剧下滑,甚至出现倒闭。
四川一所民办学校校长刘川告诉记者:“民办教育正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打擦边球甚至违规在所难免,一些名气很大的民办学校以前也是这么走过来的,比如说招生回扣这个严重问题就是从西部一所著名民办学校开始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光伟说,正是这种认识偏差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民办教育的误区,因为不规范办学,被耽搁的是学生的前途,受损害的是民办教育乃至整个教育行业的形象和声誉。
民办体制环境要改善
专家认为,认识误区只是民办教育陷入困境的表现,体制环境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尽管我国的民办教育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但在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管理者的观念中,仍然存在着对民办高校的五种论调:一是多余论。认为民办高校存在的必要性不大,只要公办学校办好就行。二是冲击论。认为举办民办高校对公办高校造成冲击,公办学校培养人才就业都难,何况民办高校。三是盈利论。有些人只要一提起民办高校,就认为是以办学为名行赚钱之实。四是怀疑论。对民办高校持不信任态度。五是过渡论。认为民办高校只是一种过渡性教育,早晚要被公办高校取缔。
业内人士因此指出,民办教育陷入窘境,与政府政策的偏离不无关系。一方面是制度鼓励,另一方面却是政策紧缩,“宏观肯定,微观否定”。尽管《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出台,进一步向民办高校表明政府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决心,但是,制度付诸实践毕竟需要一个过程,更何况实施条例中“关于公办学校可以举办民办学校的规定”,在客观上已经导致了竞争的不公平性。
此外,国内目前没有建立向民办大学投资的良性机制和配套的政策。教育家刘道玉曾感叹道:“中国的民办教育太难啦!在今日之中国,既缺少教育慈善家,也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业家和教育投资家,倒是不乏以盈利为目的的炒作民办教育的商人。”教育专家冯文权认为,绝大多数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家,他们的投资是讲究回报的,但是按目前的政策,投资于民办教育的资金是不能回收的。因为民办非企业免税,不能分红。这种分配机制难以吸引社会投资者。
相关文章
弘成教育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弘成教育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弘成教育",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